但是霞水母的眼睛視力很差,隻能感知到光的變化,雖然避免了同其他物體相撞,卻使其喪失了攻擊能力。它的獵物往往是無意中撞人它的觸手被螫而死,然後被卷人它的口中。奇怪的是,某些小魚麵對它那可怕的觸手,卻能做到“遊刃有餘”。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許多小魚在霞水母附近忙碌地覓食。當它們遭到大魚襲擊時,就逃到霞水母的傘狀體下麵,借以保護,霞水母就成了這些小魚的保護傘、避難所。霞水母保護小魚免受敵害,而小魚消滅棲息在霞水母身上的微生物,這是一種特殊的對雙方都有利的共棲現象。
嗜血如命的食人魚
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淡水魚的天堂。在滔滔的亞馬孫河及其支流中,有200多種魚類,其中頗有一些讓人“談魚色變”的怪魚,它們之中最讓人恐怖的一種是叫“皮拉尼西”的凶魚,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食人魚。它體長僅20—40厘米,頭部和身體兩側呈黑色,腹部呈黃色。嘴裏長著兩排三角形的尖齒,有1厘米多長,非常鋒利。食人魚嗅覺靈敏,天性嗜血,一旦有一隻動物被一條食人魚咬出血,成百上千條食人魚就會聞味撲來搶食。據說,它們襲擊牛、馬需要15分鍾,而吃人僅需5分鍾。在食人魚出沒的地方,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塊木牌,上麵寫著醒目的大字:“食人魚,危險!莫下水!”在當地還有一種魚叫“卡迪”,長得又細又小,它雖不像“皮拉尼西”那樣凶猛,但據說能鑽進人的肛門和尿道,所以人們每見此魚都膽戰心驚。
1976年,一輛公共汽車在亞馬孫河下遊失事,掉進食人魚時常出沒的烏魯布河內。3個小時後,救援人員在現場發現,在此次車禍中喪生的38名乘客在食人魚的利齒下僅剩白骨。
一位美國探險家曾對食人魚進行過考察,並專門做了一次實驗。他將一隻剛打死的小山羊用鋼絲拴著,輕輕放人河水中。僅僅兩三分鍾,小山羊四周的河水便開始激蕩起來,泛起白色的浪花。從四麵八方“聞訊”而至的食人魚,蜂擁而上,紛紛向小山羊發起“進攻”。約摸10分鍾後,當他將鋼絲拉出水麵時,小山羊隻剩下一副片肉不留的骨架,盡管這樣,還有幾條食人魚仍死死咬住小山羊的骨架,不肯罷休。此情此景,真是讓人心驚膽戰。
食人魚習慣過群居生活,時常幾百條、幾千條聚集在一起。它能同時用視覺、嗅覺和對水波震動的靈敏感覺尋覓到攻擊目標。它與鯊魚一樣,主要依靠機會覓食,但所不同的是,被譽為海中之王的鯊魚有時對龐然大物還略有幾分畏懼,而食人魚則敢於襲擊比它身體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生物。遇到獵物,食人魚總是首先咬住它的致命部位,使它失去逃生的機會,然後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迅速將獵物化整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食人魚在饑餓時則顯得更為凶暴,就連一些鳥類也難以幸免。貼水而飛的野鴨、白鷺等有時也會突然消失在浪花與鮮血中,成為食人魚利齒下的犧牲品。
凶殘的食人魚肉鮮味美,印第安人常將當地盛產的一種根部有毒汁的藤皮植物,攪拌在切碎的牛肉中,作為毒餌,倒人有食人魚的湖泊和河流中。這樣,不到一小時,水麵上就浮滿了被毒死的食人魚,打撈上來便可食用。
據當地人講,食人魚的顎骨可以當剪子用,銳利的牙齒尖端塗上毒汁,可當箭鏃用。
最大的兩棲動物—娃娃魚
據說20世紀90年代以前,在湖南張家界這個地方,一到盛夏的夜晚,伴隨著泉水的淙淙流淌聲,人們常能聽到山間傳來嬰兒般的啼哭,這就是娃娃魚那獨特的叫聲,娃娃魚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娃娃魚的長相確實很特別,它的身體扁平,有一個大大的扁圓腦袋,上麵嵌著一對小眼睛和一個小鼻子,嘴巴也很大,身後還拖著一條長長的大尾巴。它全身光溜溜的,沒有魚身上的那種鱗片,四條腿又短又胖,腳趾就像嬰兒胖乎乎的小手一樣。體色有棕色、紅棕色,還有黑棕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