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到底混進來多少人(1 / 3)

“希望又是堂兄弟!”劉澈把最後一絲希望跟張喜提出來,其實這時候他自己心裏也知道,不可能!哪會來那麼多長這麼像的堂兄弟啊?

果然,得到的答案是——沒有,不是像不像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那家跟劉澈他家一樣,在村上就是個外來戶,別說堂兄弟,連親戚都沒有。

“又******鬧鬼!”這不是一句氣話,而是真的鬧鬼了。劉澈從心底裏覺得發寒,忽然口袋裏一震,嚇得劉澈直接一個哆嗦,掏出來手機一看,行政辦主任王世忠的短信,叫他馬上到礦一號會議室開會。

劉澈匆匆回自己屋拿了筆記本,又匆匆趕到會議室,推門一看,裏麵還沒多少人。找了個最靠邊的位置,還沒坐下,就見會議室的兩扇門被人同時推開,靳善謀陪著兩個陌生人走進來。

跟著靳善謀一塊的是兩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靳善謀給大家介紹說,這是縣裏的領導,長得瘦瘦的顯得挺和善的是縣委劉秘書長,另一人是個大胖子,長得倒挺有氣勢,一臉的傲氣,像真是多大領導似的,不過一聽職務,卻隻是縣煤炭工業局局長。

別看都是煤炭工業局局長,他這個局長可跟靳善謀的舅舅那個局長差了十萬八千裏,靳善謀的舅舅那是省煤炭工業局,實打實的正廳級,跟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平級,而麵前這個局長,劉澈估計撐死了也就是個正科,就算跟劉澈比,也就是僅僅高了半級,而且說不準還是個副科。不過,劉澈看著這位局長卻越看越是覺得麵熟,是在哪裏見過?

會議開始,聽了沒多大會,劉澈就已經差不多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原來這一切都是縣裏第一化工廠給鬧的。縣第一化工廠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設的一個煤製甲醇項目,在更北邊發現大量煤炭儲量以前,這個成立於改革開放初期的煤化工廠,曾經是全市最大、效益最好的企業,當年全市隻要是有門路的,都托關係想進第一化工廠工作。

但像所有的這種老工業企業一樣,幾十年後這個化工廠早就已經落伍了,技術落後,管理水平低下。這些年來,縣裏雖然對該廠進行了一些改造,但限於縣本身的經濟實力也不強,最大的動作也就是給該廠上了個循環流化床鍋爐,連進行後續技術改造工作的錢都拿不出。

近幾年,隨著大批引進國外最新技術的煤製甲醇項目陸續投產,第一化那種五六噸高發熱量的無煙煤才能製一噸甲醇,還要耗三四十噸水的工藝,根本就慘不忍睹,要不是後麵還有縣裏自己的無煙煤礦在撐著,早幾年前工廠就倒閉了。

劉澈在心裏計算了一下,這個效率,以現在的甲醇價格,也就是說,經過第一化工廠把煤製成甲醇,還不如直接賣煤。

這時候劉澈也記起來那個縣裏來的煤炭工業局胖子局長是誰了,他好象是鍾聯軍給他看馬軍的照片的時候,就站在馬軍、馬越中間那個人。

去年年底,全市完成了對年產五十萬噸以下的小煤礦關停之後,又把目標轉向了淘汰汙染嚴重、效率低下的落後產能上,第一化工廠赫然就在第一批淘汰名單中。

別說市裏,縣裏也早就看第一化不順眼,破廠子連年虧損,還死撐著了,可第一化工廠淘汰不要緊,淘汰後第一化工廠那上千名職工的生計怎麼辦?連劉澈都知道,要是這上千名職工集體下崗,他們連同他們後麵的幾千家屬指定就要集體上訪。群體性事件可是曆來最讓各級地政府心驚膽戰的情況,要是這幾千人圍了縣委、縣政府,驚動中央領導都有可能。

縣委書記、縣長跑到省城,找了主管工業的副省長想說個情,可是根本就沒用,本市是全省經濟第一大市,市委文書記是省委常委,比非省常委的主管工業的副省長還高一級,就在縣委、縣政府急的直跳腳,卻無計可施時,忽然來了一家日本公司,對第一化工廠表示感興趣。

根據這家日本公司自我介紹,他們有豐富的對落後化工項目的技術改造經驗,日本很多化工廠經過他們的改造,都重新煥發了生機。預計經過他們的改造,可以讓第一化工廠達到三噸左右高發熱量的無煙煤生產一噸甲醇的效率。這個效率可以讓第一化工廠徹底甩掉落後的帽子,一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更重要的是日本客商表示,對原有設備改造隻是第一期投資,如果項目進展順利,他們將依托該縣豐富的煤炭資源,巨大的環境容量,繼續投資一個年產十萬噸的煤製甲醇項目,後續還會上馬甲醇製二甲醚,二甲醚製醋酸乙烯酯等工程。

縣委、縣政府找專家估算過,如果這筆投資能夠落實,那麼累計投資額度將會達到十億美元以上,不但第一化工廠不用倒閉,上千名職工的生計能保住,也是經濟已經在全市墊底的本縣的一劑強心針,是本屆縣委、縣政府一個巨大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