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我們身上那些無法測量的屬性【性格、人格】(3)(3 / 3)

心理學感悟:勇敢的人總是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僅僅憑著他的不畏死亡的勇氣就已經足夠了。

【10】墓誌銘

托瑪斯·傑弗遜在自己的墓碑上這樣寫著:

“托瑪斯·傑弗遜長眠於此。他曾是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者、規定宗教自由之弗吉尼亞州法的製定者,亦是弗吉尼亞大學的創立者。”

他卻無視於自己曾是美利堅合眾國總統這件事。

心理學感悟:偉大的人內心不在乎地位的高低,而隻在乎自己的成就。

【11】忠實的夥伴擁護弗羅曼

弗羅曼和一個合唱團一起旅行3年後,他已經博取了每一個同伴的由衷喜愛。在生活和工作中,隻要別人需要幫助,他就全心全意地去幫助別人,從不要求任何回報。

當從前的經紀人辭職後,老板計劃任命一個外人來他們的合唱團做管理,但是演員們認為隻有弗羅曼才是最佳的人選,他們召開了一個會議,簽署了一份請願書,堅持要求弗羅曼做他們的經紀人。

在他們的要求下,弗羅曼被提拔為經紀人。

弗羅曼後來被稱為“戲劇界的拿破侖”,如果沒有同伴們的熱情支持,那是不可想象的。

心理學感悟:如果你能夠贏得別人的真心愛戴,並了解他們的心理,他們就會自願地以最大熱情擁護你。

【12】希爾拒絕慶功會

希爾組織修建了通往聖保羅城的鐵路後,聖保羅城的人民決定籌集一筆款子為希爾先生舉行一個伴隨盛大遊行和宴飲的慶功會。

希爾不同意這個計劃,他提議用這筆款子加上自己再捐贈的兩倍款子,修建一所圖書館,以便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聖保羅的市民沒有接受希爾的建議,但是大家對於希爾謙卑和一心為公的美德卻不得不欽佩有加。

心理學感悟:越是偉大的人越謙卑,越是謙卑的人越能取得傑出的成就。因為他們習慣於在心理上保持平和,時刻注意低調行事。

【13】普利策和手下的記者

普利策對待自己的手下好像父親對待兒子一樣,而那些記者對待這位雙目失明的上司,也好像孝子敬奉父親一樣。

普利策的一個記者去教堂采訪,一個牧師勸他到聽眾席前麵去聽講。他回答說:“對不起,我是一個記者,我到這裏來隻是例行公事。”

牧師說:“有什麼公事比聆聽天主的教誨更重要嗎?”

記者說:“或許沒有,但在我心裏,普利策比天主更重要。”

心理學感悟:如果你懂得尊重他人,了解他人的心理活動,那麼他們必然會死心塌地地為你工作,甚至比為他們自己工作還盡心盡力。

【14】波蘭的孤兒

享譽世界的鋼琴家肖邦是波蘭人。他自幼就開始學習鋼琴,8歲的時候就在華沙舉行了自己的首次公演,而且大受好評。而4年以後他的音樂成就轟動了整個波蘭。當年華沙的一家報紙,用十分醒目的大字刊出了這樣一段話:“上帝把莫紮特賜給了德奧人,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人。”

可是,由於戰爭的緣故,肖邦在20歲的時候不得不離開波蘭,去世界各地舉行旅行演出。肖邦的父親為肖邦在華沙舉行最後的一場告別音樂會的時候,國人送給肖邦一隻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誠懇地希望肖邦不論走到哪裏,都要把這隻銀杯帶在身旁,絕不能把祖國遺忘。肖邦激動地接過了銀杯,熱淚奪眶而出。

出國後的肖邦雖然身在國外,但卻一直心係祖國。

肖邦在歐洲的旅行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國作曲家舒曼曾這樣讚揚肖邦:“脫帽吧,先生們!這就是天才!”

後來,波蘭革命者的武裝起義連遭挫折,肖邦心情頹喪,痛苦地把自己稱做“波蘭的孤兒”。後來,他前往英國訪問,因為對那裏的環境不適應,肖邦的肺病惡化了,吐血不止,但他卻仍然堅持為在倫敦的波蘭流亡者舉行了一次音樂會。

1849年10月18日傍晚,年僅38歲的“鋼琴詩人”肖邦離開了人世。遵照他生前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取出了他18年前從波蘭帶來的銀杯,把杯裏的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的心髒也裝進了一個匣子裏,從巴黎運回到了波蘭,安置在華沙聖十字大教堂裏。

心理學感悟:如果人的心中有一種穩固的情結,那麼這種情結就會創造出持久的激情,肖邦的愛國激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