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蔣介石就任大總統的當天,毛澤東的總司令朱德在北京接見了台灣解放同盟會的成員。
朱德告訴他們:“廢除蔣介石在台灣的統治已成為全國的當務之急。”他補充道,他們正集結重兵以對台灣發動進攻。在那個你死我活的時刻,共產黨似乎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對台灣發動進攻。然而,蔣介石及其政權卻因朝鮮戰爭而得救。
蔣介石得以生存的關鍵因素是美國的態度。
共產黨在大陸的勝利使得美國人和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及其政府極為失望。
盡管毛澤東政府也犯了一些錯誤,美國人還是有意承認他的政府,就象1950年1月英國人所做的那樣。然而,早在1949年7月1日毛澤東就在他的一次講話中定下了基調。毛宣布,中國將站在蘇聯一邊。後來,一些訓練有素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進入了美國大使雷頓。司徒雷登博士的官邸。當時他正有病在床。1950年1月13日,共產黨軍隊又占領了美國駐北京的領事館。他們逮捕了美國駐沈陽的總領事安古斯。瓦爾德,並以間諜罪將其監禁四周。1月14日美國國務院命令召回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青島的135名領事人員及其家屬。
從政治上來講,華盛頓這時不可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但是,美國後來並沒有恢複對國民黨統治的支持。
事實上,在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就明確指出了他對中國的政策是“不幹涉”政策。他宣稱美國將不介入中國的內戰,也不會向駐守在台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和顧問”。
受中國問題遊說議員領導人之一威廉。F。諾蘭德參議員的鼓勵,並且鑒於中國大陸的情況,國務卿艾奇遜於1月24日宣布了一項向台灣提供經濟援助的計劃。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入侵南朝鮮的戰爭便成了這一計劃的轉折點。根據雅爾塔國際協議,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朝鮮,北朝鮮由蘇聯接管,南朝鮮由美國接管。美國對在南朝鮮訓練一支強大的保安部隊感到滿意。蘇聯也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令人望而生畏的北朝鮮部隊,其中包括在東北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合並的一些軍隊,他們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
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正如蔣介石預料的那樣——其結果並不十分令人滿意。
斯大林已命令北朝鮮軍隊突破三八線,他設想美國不會對此作出反應。
他的這一假設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因為國務卿艾奇遜在1月份的一次講話中,特別說明美國已將朝鮮排除在太平洋地區安全帶之外了。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卻認為,南朝鮮和台灣在太平洋安全體係中仍起著重要作用,北朝鮮的入侵使杜魯門總統和國務卿艾奇遜從消極狀態中猛醒過來。
蘇聯人的錯誤判斷使杜魯門在聯合國組織內部得以采取行動。蘇聯代表團一直對聯合國安理會進行聯合抵製。如果蘇聯代表參加會議,他們就會否認一切關於武裝幹涉的決議。6月25日安理會舉行會議,以9比0(蘇聯缺席,南斯拉夫棄權)通過了一項要求北朝鮮從南朝鮮撤軍的決議。同時,安理會號召所有的聯合國成員國:“對聯合國執行該項決議隨時給予幫助,並製止向北朝鮮政府提供援助”。
27日,杜魯門總統宣布他已命令美國空軍和海軍去幫助南朝鮮。與蔣介石的利益直接有關的是,杜魯門總統還宣布台灣在朝鮮戰爭期間要保持中立。第七艦隊奉命前去遏製國民黨對中國大陸的軍事進攻,並且阻止共產黨軍隊解放台灣。
美國的最後一次幫助至少可以使蔣介石感到寬慰。幾星期以前,大約15萬共軍集結於台灣海峽對岸、而現在卻不會馬上有危險了。
對南朝鮮來說,北朝鮮攻入的前幾天是災難性的。漢城陷落,南朝鮮軍隊在混亂中撤退到釜山。
蔣介石趁機向麥克阿瑟將軍提供3。3萬名軍人,以幫助由他指揮的聯合國軍隊。麥克阿瑟立即建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接受蔣的軍事援助。
他的這一建議直到第二年在國會作證時才為人所知。鑒於來自英國的強大壓力(英國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參謀長聯席會議立即拒絕了蔣的援助。
然而,參謀長聯席會議確實建議,由於台灣對美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美國應當恢複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加強其防禦能力。為此還成立了一個新的美國援助顧問團,盡管該團直到1951年初才在台灣開始工作。同時,麥克阿瑟將軍亦將訪問台灣,並且就國民黨軍事力量的狀況提出報告。
7月31日,麥克阿瑟飛往台北,並立即會見了蔣介石,這是他倆的第一次會晤,也是一次真誠友好的會晤,因為他們對大陸共產主義的性質以及反對共產主義的必要性等方麵取得了一致看法。他們還就國民黨在大陸牽製共軍的計劃的可能性進行了認真磋商,但沒有什麼結果。
由於蘇聯人對其不在場時杜魯門的主動性感到驚訝,所以,現在他們又回到了聯合國。
8月1日,麥利克大使接管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工作,他以強硬的措詞要求驅逐中國國民黨代表團,並立即給予北京代表團以聯合國的席位。
他的這一決議得到了英國、挪威、印度和南斯拉夫的支持。英國的背信棄義使美國感到震驚,但絲毫沒有支援他們的決心。這項建議最終還是被否決了。
9月18日,麥克阿瑟將軍向聯合國報告了北京對北朝鮮的支持。他表明,大約4一6萬名北朝鮮軍人在東北接受過中共的訓練,並經過戰爭的考驗,這些人參加了入侵南朝鮮的戰爭。
兩星期以前,麥克阿瑟將軍已率領聯合國軍隊在北朝鮮戰線以後的仁川登陸。戰爭形勢有所改變。
10月1日,麥克阿瑟將軍命令北朝鮮軍隊無條件投降。
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慶祝了她的第一個生日。周恩來在一次講話中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允許帝國主義對他們的鄰國輕舉妄動”。
蔣介石的情報表明,周恩來的威脅含有實質性的東西。林彪率領的第四野戰軍擁有50萬人,自7月初以來他們已經沿京廣鐵路線向北移動了。10月28日,來自美國的情報說,第四野戰軍的一部分部隊已從東北穿過鴨綠江,正加入北朝鮮的行動。
當時,麥克阿瑟將軍已率軍到朝鮮邊界山地,一路上擊斃和俘虜的北朝鮮軍人達20萬。然而,不久人們便都知道,中共已向北朝鮮派遣了50萬軍隊,稱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在中國人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之前,現在輪到麥克阿瑟撤退了。
蔣介石撤退到台北以後,在失意中冷靜地觀察著這些重大事件的發展。
用苦行僧主義的觀點來看,蔣介石的生活是清苦的。他行動自如,神誌安詳,住在山腳下的一所青磚綠瓦平房裏。樸素的花園裏開放著杜鵑花,這使他感到賞心悅目。前門正對著一間平日不為人熟悉的屋子,這間屋子約20英尺寬,30英尺長,中間有四根方形石柱。屋子的右邊擺放著一張可供18人同時就餐的餐桌,左邊擺放著幾張供人休息的扶手椅。仆人的住室以及助手和秘書的四間小臥室緊靠著這間房子。
蔣介石常常天亮時起床,穿一件傳統的中國式藍色長袍,或穿一套不帶軍銜的軍服。蔣夫人身穿晨衣陪他做晨禱。
他的早餐有米飯、鹹菜和白開水。早飯後,他讀報到上午9點,然後秘書抱來大摞文件,黃色文件代表例行公事,紅色文件代表緊急問題。10點或11點,按照前一天的安排召集官員開會。中午時有些官員就留下來吃便飯。
午飯後,蔣介石午休半小時,然後再開始工作。下午4點半,他常常帶上一個助手去散步,換換空氣。等他散步回來時,茶點已擺好了。吃完茶點,他又繼續工作到7點。然後再去做禱告和沉思,直到晚飯。
晚飯後,他往往繼續工作。如果有人勸他,說看場電影並不是浪費時間的話,他也會同意去看。有時候他也會冒險進城看場京戲,睡覺前洗一個含有硫化物的泉水浴,然後再寫上一段日記,這是他一直保持著的睡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