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思緒溯著曆史長河蜿蜒而上,把目光移向大約一千年前的撒馬爾罕吧。撒馬爾罕北麵是澤拉夫尚河,渡過河去是一片廣袤的平原,被稱為卡特萬草原,在公元1141年,也就是回曆的五百三十六年,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改變河中地區歸屬,甚至影響到整個中亞細亞和西亞細亞命運的大決戰。
有一個地名叫作“河中”。
顧名思義,所謂河中就是由幾條河流包夾起來的地方,中國有個河中,也就是今天的運城市,正好位於山西省的最西南端,西、南兩麵都是黃河,北麵有汾河流過,因此元朝初年定名為河中府。
從中國的河中府向西北方向劃一條直線,將近四千公裏以外的中亞細亞地區,也有一個河中。這個河中,西北麵是鹹海,注入鹹海的兩條大河——錫爾河和阿姆河——一北一南包夾出了這個河中地區。湊巧的是,河中的中心城市撒馬爾罕,中國史書上或者音譯為“薩末鞬”,或者純意譯,也稱它為“河中府”。
河中地區的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範圍廣闊,一望無際,相當於現在的整個四川省那麼大。雖然沙漠、戈壁縱橫,但其間也星羅棋布著很多綠洲,加上可以挖渠引阿姆河、錫爾河水灌溉莊稼,因此自古以來農牧業就非常發達,物產豐富。
不僅如此,著名的絲綢之路從東歐、西亞接到波斯以後,就會分為三條線路迤邐向東進入中國境內,其中北線正經過河中府也就是撒馬爾罕,因此河中地區的商業也很發達,無數的駱駝、馬隊行進在戈壁和綠洲之間,把中國的絲綢、陶瓷等物產源源不斷運向西方。
農牧業發達、商賈輻輳,這河中地區真是一塊風水寶地。而正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如此優越、經濟發展如此繁榮,周邊勢力莫不垂涎三尺,爭奪河中地區統治權的戰爭也時有爆發。古代東西方的文化在這裏交彙、碰撞,東西方的軍隊在這裏展開一場又一場激烈的決戰。
讓我們的思緒溯著曆史長河蜿蜒而上,把目光移向大約一千年前的撒馬爾罕吧。撒馬爾罕北麵是澤拉夫尚河,渡過河去是一片廣袤的平原,被稱為卡特萬草原,在公元1141年,也就是回曆的五百三十六年,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改變河中地區歸屬,甚至影響到整個中亞細亞和西亞細亞命運的大決戰。
根據波斯史料記載,戰鬥發生在薩法爾月的第五天,換算為公曆就是9月9日。這一天,當熾烈的陽光普照大地的時候,兩支大軍旌旗蔽天、盔甲耀日,浩浩蕩蕩地分別從東、南兩個方向進入了這個名叫卡特萬的戰場。
當然,那時候沒有人會想到,河中地區的統治權能夠在一天之內就得以確定,而整個中亞和西亞的局勢也將由這一仗來做徹底的顛覆。
以撒馬爾罕為大本營,渡過澤拉夫尚河,從南麵進入戰場的是一支聯軍,包括來自呼羅珊、西吉斯坦、伽茲納、馬讚德蘭和古爾等地的國王們所統率的部隊,總數超過10萬。
上述地區大致位於裏海、鹹海和印度河之間,包括今天伊朗、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的大部分領土,幾乎和14年前滅亡的中國北宋王朝(亡於1127年)差不多大。然而,這些占據中亞要衝、波斯故地的國王們卻都不能完全獨立地決定自己的命運,從很多年以前,他們就被迫低下高貴的頭顱,匍匐在一個人腳前,而此人就是這次戰爭的召集者、這場決戰的指揮者——塞爾柱蘇丹桑賈爾。
塞爾柱王朝,或者翻譯為塞爾柱克王朝,乃是由突厥種的土庫曼人在公元1037年,也就是在卡特萬大戰的104年前創建的大帝國,疆域全盛時期東起河中地區,西到小亞細亞半島,北接黑海,南抵印度洋,包括今天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除哈薩克斯坦外的中亞五國的絕大部分領土,有現在大半個中國那麼大。
考慮到當時的中國南北分裂,北方的遼朝,南方的北宋王朝,都比不上塞爾柱王朝的疆域遼闊,可以說,塞爾柱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王朝君主的名號是“蘇丹”,這個名詞出自阿拉伯語,本義為權柄,引申義為“攝政王”或者“世俗之主”,乃是當塞爾柱人殺進巴格達,控製了伊斯蘭世界政教合一的最高君主——哈裏發——以後,由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嘎義木所封賜。此後伊斯蘭世界就有了兩位君主,即名義上的、精神上的教主——阿拔斯王朝哈裏發,以及真正握有實權的皇帝——塞爾柱王朝蘇丹。
桑賈爾是塞爾柱王朝的第六位蘇丹,當他的父親——蘇丹馬裏克·沙於1092年去世以後,同族爭權,帝國曾一度陷入混亂,最終擔任呼羅珊總督的桑賈爾從兄弟之中脫穎而出,1117年登上至尊之位。隨即在桑賈爾如同烈火疾風一般的統一攻勢麵前,西方的同族藩王們紛紛承認了他的宗主地位,東方各王國也陸續拜服在他腳下——桑賈爾基本上完成了帝國的中興,因為他是皇帝,是王中之王,因此也被冠以塞爾柱大君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