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就曾經用過這種方法,製造了汪精衛和張學良之間的矛盾。張學良從東北易幟之後,一直聽命於國民黨中央。東北喪失,退入關內,這也完全是聽命於蔣介石的一紙手令,張學良也誤認為隻有依靠蔣記中央才能反攻複土,因此對蔣介石唯命是從。
這樣一來,造成了上海停戰之後,熱河吃緊的局麵。汪精衛處在對敵前線,一直去信希望張學良能夠出兵援助。但是張學良按兵不動,自然讓汪精衛氣惱不已。
汪精衛給張學良的電報措辭嚴厲,痛責張學良屢次喪地失土,擁兵不前,違抗反攻命令。張學良挨汪精衛一頓臭罵,火冒三丈,又是開會,又是通電,發泄他的滿腹牢騷,聲稱準備交代工作,辭職下野。華北755名將領聯名通電,表示要與張學良共進退,一下子又把汪精衛逼得下不來台。
蔣介石利用兩個人的矛盾,唱起了連環計,他一方麵對張學良多方關照,尋機把東北軍的指揮權抓到手;另一方麵又安撫汪精衛,使其為自己服務。最後蔣介石獨操大權,達到了個人專製的目的。
從這裏可以看出,張學良、汪精衛不過是蔣介石手中的棋子。蔣介石充分利用兩個人的矛盾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務,實現了獨操大權、個人專製的目的。
蔣介石經常在操作大項目時避免親自動手,從根子上避免危機,從一開始就不要出手,把事情都交給手下去辦。特別是當風險愈大時,愈要和具體事務保持較遠的距離,不要讓別人懷疑到你身上。隻有這樣,調查起來才會無跡可尋,自己也才能更加安全。
而在危險來臨,問題暴露出來之後,與其眼睜睜地看著他人來收拾你,不如主動跳出來為自己開脫。蔣介石經常在能夠保證自己的嫌疑全部被洗清的情況下,采取主動撇清的方式來提升自己在公眾麵前的形象。
蔣介石常會遵循著一種全局意識,通盤考慮整個事件和問題,從而巧妙利用各方的矛盾和利益糾葛,實現自己的意圖。
◎善打擦邊球
一個人要想徹底避開風險,就隻能一事無成。收益越大的事業,就有越多人想要搶口飯吃,也就有越多的風險。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風險?那要學會躲著風險走,善打擦邊球。
1945年9月30日,杜聿明奉蔣介石密令,武裝迫使雲南省主席龍雲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以解除其兵權。龍雲在大軍壓境之下,不得不服從命令同意出任。但是,他在雲南十多年,已經有了一定的勢力,堅持不肯下山去重慶,這樣便形成了僵局。
經過何應欽、周小川、王振芳等多人勸說未果,直到宋子文乘飛機飛抵昆明,上五華山與龍雲長談,龍雲才表示願意於4日離開昆明去重慶。
龍雲到重慶後,雖然滿懷不悅,但懾於蔣介石的權威,不敢直接對蔣,便把一肚子怨氣向杜聿明身上發泄。要求蔣介石嚴厲懲辦杜聿明先斬後奏,粗暴整編雲南的部隊。他提出,即便他能原諒,雲南老百姓也不能原諒,勢必造成更加混亂的局麵。
10月14日,杜聿明忽然受命到重慶去。蔣介石對他說:“你解決龍雲對國家立了功。可是得罪了龍雲。你看怎麼辦?”
杜聿明是個曆來替蔣介石背過而爬上去的人,很了解蔣的心思,就慷慨地說:“隻要對國家有利,我個人不計較任何名利地位。”
蔣介石聽了杜聿明爽快的回答後,笑容滿麵地說:“你這樣識大體,明大義,很好。”
16日,蔣介石果然發布命令:“杜聿明在雲南處理失當,著即撤職查辦。調任關麟征為雲南警備總司令。”
這項命令還特別在《中央日報》上以頭號標題登載,其目的不過是掩人耳目,平息龍雲的怒火罷了。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銷昆明警務總司令及第五集團軍總司令之職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他離開昆明飛抵重慶的當天,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命令就又頒布實施了。蔣介石用一記漂亮的擦邊球既安撫了龍雲,又保證了自己的意誌在雲南的實施。
三十六計雲:“勢有破損,損陰以益陽。”針對龍雲對蔣介石的怨氣,蔣介石采取的辦法是舍車保帥,讓杜聿明替自己背黑鍋,以求得自己在龍雲和雲南人前有個“好交代”。舍車保帥,以李代桃,是蔣介石處事術中最常用的招式,也是他在已陷入窘境時的脫身之術,這一次讓杜聿明為自己背黑鍋,蔣介石又逃過了一次世人的責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