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鐵字訣(2 / 3)

一人獨木難成林,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能夠擁有一批死忠於自己的下屬,有一支完全服從自己的隊伍,那麼能夠煥發的力量是成倍增長的。蔣介石之所以一直牢牢把握著黃埔軍校,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批學生是他最忠實的可靠的隊伍。有了這批青年的才智和擁護,他才能對抗來自各方虎視眈眈的勢力。

蔣介石明白,接收別人的隊伍不如自己組建的可靠。任何事情都沒有坐享其成的便利。要想自己的隊伍可靠,必須花心血和時間培養、訓練。接收別人的隊伍很可能快捷便利,但是人心隔肚皮,萬一在關鍵時刻這支隊伍倒戈,你就直接暴露在槍口前了。在職場上也是一樣,很可能你費盡心思挖來的一個重要人物,轉頭就把你公司的私密透露給其他公司,跳槽逃跑了。隻有自己帶出來的員工才更忠誠。

此外,蔣介石明白,如果想手下對你不離不棄,首先就要給自己的人馬最大的照顧,讓他們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都享受到特權。特別是在他們犯錯的時候,如果可以不計前嫌,放他們一路,他們一定會感恩圖報,更加忠誠地跟隨你。同時,借照顧為名,也可以更好地對手下進行了解,觀察他們的思想動態,指導他們的行動。這樣能讓團隊配合更緊密,忠誠度更高。

這些就是蔣家軍揚名一時的原因。

◎掃清資本主義發展障礙

曆史的發展都是在推動力和反推力的相互作用下,曲折前進的。新事物的誕生發展,必然要肅清舊事物的阻礙,否則便沒有足夠的空間和環境成熟。

蔣介石就很明白為了新事物的成長,必須讓舊事物讓路的道理。在封建製度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中國出現這樣的情況: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產品;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阻礙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封建國家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並嚴格限製手工業生產規模;清政府實現閉關政策,嚴禁或限製海外貿易。政府的重農抑商,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仍然占主要地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嚴重桎梏經濟的發展,束縛了資本主義前進的腳步。

要改變當時的局麵,就要從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各方麵入手,製定推行一係列政策。各方麵配合進行,破舊立新,方能對抗根深蒂固的封建殘餘。蔣介石為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蔣介石大力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在中國推行一係列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富國強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當時南京政府控製的國家資源極其有限,而且必須將其大量花費在“統一政令,統一軍令”的“軍閥戰爭”之中。蔣介石進行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行“法幣政策”,自1935年底發行法幣,建立公債債券的威信,同時積極清償外債。到抗戰前夕,已經償還90%外債。後來行使地方鈔票的省份也紛紛改用法幣。這也為8年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沒有法幣,抗戰軍費便無法籌措。

而蔣介石最大的功績是在清末軍閥割據的亂世中,領導兩次北伐,統一了亂世中的中國。在這裏有個前提,那就是當時中國的混亂程度在中國史上是罕見的。兩次北伐其實都是極為成功的,從北伐後的結果就能看到中國的軍閥數量大大減少,混亂程度得到了很好地控製,基本實現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