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四(1 / 2)

史料載,楊氏一族,世居宣府,起於明英宗年間,發跡正德朝。

弘治十七年,楊氏子瓚,舞象之年舉鄉試,學大進。

弘治十八年,瓚未及弱冠,赴京趕考,會試得中。殿試成文,議天下商事,條四事上之。

上嘉許,賞其才,欽點一甲探花,賜字季珪。

入翰林院,授編修,累官至翰林侍讀、左諭德,講學弘文館。

正德中,武宗嗣位,瓚以謀略著,漸顯績,得天子重用,升都察院僉都禦使。

江浙剿匪,北疆禦敵,獻種糧之法,平薊州之亂,積年輔政,比任封疆。

帝重之,累官副都禦使,少詹事。

正德十八年,官至戶部尚書,入文淵閣。未幾,授華蓋殿大學士,升內閣首輔。

正德二十三年,隨禦駕北狩。

正德二十五年,條陳海外十策。

正德二十八年,任吏部尚書,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左柱國,食正一品俸祿。

正德三十一年,病疾,帝親往探視。

又五年,天子往巡海外,瓚隨行。

又十年,以功封三等伯。

正德四十七年,天子禪位,輔佐少帝三年,以病致仕。歸鄉,立書院,教授鄉民子弟,廣為美談。

史書讚曰:瓚始以扶鼎愛民。

舉商策,獻番糧。

以書生掃江浙海匪,掃除倭賊,護民於水火。危急之時,親鎮薊州,平北疆之亂。冒不韙之名,獻策禦前,聯合廠衛,定策平兩藩。

瓚天資異敏,材高知深,聰明睿達,為人所奇。施謀用智,不拘小節,不以聲名為忤,終明之世,比肩者寥寥。

其行雖高,亦有疑其節者。

矜其特立獨行,異於眾。結交廠衛,終為儒生所譏。

瓚聞誹言,漫不加意。嚐謂侄曰:有才,方為人論。

觀其一生,忠君直節,愛民惜弱。不畏世人評論,無懼筆削褒貶,功過是非,難為評說。

縱覽史書列傳,亦無定論。

後世之人,亦爭論百年,甚至形成旗幟鮮明的兩派。

舉其功者,言其才德無雙,功績斐然,終明一世,少有出左右者。條陳商策,助國朝開辟海疆;引進番糧,解決災年水旱之患。

為國為民,殫精竭慮,功勞之大,有目共睹。

終身未娶,僅一親侄,更是楊瓚竭盡忠智,甘為奉獻的鐵證。

斥其非者,則言佞-幸,狂-悖,無-德。尤以結交廠衛,媚-言-君-上,驅韃靼西行,致使鄰邦驟起兵禍,生靈塗炭等事,譏言者最多。

更有人言,其同長安伯顧卿,即正德朝北鎮撫司指揮使,交情莫逆。有野史載明,楊瓚終生居於長安伯府。顧卿曾言,兩人有鳳鸞之誼。

如此一來,楊瓚終身不娶,無子之事,便有了另一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