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節。道家傳說,七月陰間鬼門大開,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享受奉祭,即所謂“七月半,鬼亂竄”。人間為免受鬼魂騷擾,須在七月十五“中元普渡”,供奉血食冥紙以祭祀先祖,同時安撫那些無主孤魂。佛教則在這一天行“盂蘭盆會”,紀念目連救母,彰揚孝道,放河燈追思先人。可說這七月中元節是佛道相溶共祭先祖的一個大節日。
馮虞已經安排妥當,本月下旬便領了軍火工匠前往月港,規劃經營澎湖之事。加上前一陣忙著各項公事,這個中元節,說不得要放下手中事務,好好陪家人兩天了。
中元節在全國各地都是大日子。節前幾日,市麵上已有不少小販販售冥器、時鮮瓜果、油餅糕點,以及色彩斑斕的小荷燈,叫賣聲不絕於耳。十五當日,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貼滿了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各處設壇酬神、建醮做法會,還有些積善人家專雇百戲藝人當街獻演。傍晚時分,家家戶戶皆用新米、葷素菜食、新鮮蔬果祭祀先祖。祭品中,西瓜是不可缺的,有些地方幹脆就把中元節稱作“瓜節”了。當然,若是貧困人家自然是有什麼貢什麼,沒那麼細致講究了。
至於馮府,自然沒有湊合的道理。正兒八經的一道儀程下來,行了祭禮,用過晚宴,采妍便迫不及待地提溜了個小荷燈拉著馮虞出門去了,馮母與忠叔領著一幫家丁使女跟隨在後,放河燈總是要闔家同去的。不過麼,眼前這對興致勃勃的小兒女,也不必湊得太近攪擾了。
來到閩江邊上,此處已是人如潮湧。江麵上星星點點,滿是燃著燭火順流而下的紙船,如同天際上的銀河一般。河上多處擺起香案蓮台,皆是福州府各佛寺在此做起法會。台上僧尼一邊誦經,一邊朝台下撒些糕點果子,幼童們在大人鼓勵下蜂擁爭搶,據說吃了是能消災免難的。江麵上卻是另一番景象,各家道觀的道士道姑沿江放船,一邊奏起絲竹仙樂,一邊不是往江中放燈,做祈福道場,普渡冤魂怨鬼。人群中,處處可見青年男女提著紙紮的荷花燈來來去去,談笑甚歡。說來好笑,雖說如今官方正統學問是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對官民衣食住行皆有嚴規。可世風卻日漸開放奢靡,一般百姓壓根不理那一套。商賈著綢、百姓穿靴的比比皆是。
馮虞與采妍擠到江邊,相互依偎著,欣賞著滿江燭火的中元燈景。采妍看著看著,突然“撲哧”一聲笑了起來。馮虞不解地看了采妍一眼,卻見采妍遙指江中岸上,“依虞哥哥,你看佛道兩家同做法事,動靜一邊比一邊大,可象是唱對台戲?”
聽她這麼一說,馮虞仔細看了一陣,笑道:“隻怕真有這麼個心思呢。嗬嗬,這兩家難得碰頭,可不得較勁麼?都是出家人不好動手,隻好看誰動靜大了。”
“依虞哥哥,這中元節佛道齊上陣,到底算是哪家的?”
馮虞想了想,說道:“這中元日,於佛道兩家都是大有講究的。中元這說法是起自道家。道教《太上三官經》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元節全稱是‘中元地官節’,便是慶賀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的日子。道家又有個說法,這一天地官要檢點地府鬼魂功罪以定賞罰。所以這一天地鬼都要出離冥界,受地官考校,也叫校籍辰。故而家家戶戶這一天都要供奉地官,為祖先求冥福,以早得托生。
至於佛家,據《大藏經》所載,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犍連求救於佛,佛說,其母生前罪業頗大,非一人之力可救,要在七月十五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好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集眾僧之力誦《盂蘭盆經》,才可使其母解脫苦難。目犍連遵囑照辦,果然是救得母親拖厄。盂蘭盆會便是這麼來的。”
“噢。那會什麼叫盂蘭盆會這怪怪的名字?”
“盂蘭是天竺梵語音譯,意為倒懸,形容亡人之苦。盆是咱們漢話,指盛放供品的器具。盂蘭盆合到一起,便是說行祭禮以解脫先人倒懸之苦。”
“原來如此。兩家皆說要孝侍先人,一個宗旨,也犯不著幹架了。”
這時,馮母與忠叔帶著家人湊了過來。“依虞、依妍,咱們家也該放燈了。”馮家今晚備下的河燈,不單是給馮虞先祖亡夫求冥福,也給采妍的亡父亡母備下兩盞。想起這段傷心事,采妍又紅了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