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但見佛經通達第一義
有得善解釋而解實義者
有利根深智之人。聞佛所說諸深經。即能通達第一義。所謂深經者。即是菩薩十地。第一義者即是十地如實義。有諸論師有慈悲心。隨佛所說造作論議莊嚴辭句。有人因是而得通達十地義者。如說
有人好文飾莊嚴章句者
有好於偈頌有好雜句者
有好於譬喻因緣而得解
所好各不同我隨而不舍
章句名莊嚴句義。不為偈頌。偈名義趣。言辭在諸句中。或四言五言七言等。偈有二種。一者四句偈名為波蔗。二者六句偈名祇夜。雜句者名直說語言。譬喻者。以人不解深義故。假喻令解。喻有或實或假。因緣者。推尋所由隨其所好而不舍之。問曰。眾生自所樂不同。於汝何事。答曰。我發無上道心故。不舍一切隨力饒益。或以財或以法。如說
若有大智人得聞如是經
不複須解釋則解十地義
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不為是人而造此論。問曰。雲何為善人。答曰。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以蜜和。善人者略說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念。四者定。五者善身業。六者善口業。七者善意業。八者無貪。九者無恚。十者無癡。如說
若人以經文難可得讀誦
若作毗婆沙於此人大益
若人鈍根懈慢。以經文難故。不能讀誦。難者文多難誦難說難諳。若有好樂莊嚴語言雜飾譬喻諸偈頌等。為利益此等故造此論。是故汝先說但佛經便足利益眾生。何須解釋者。是語不然。如說
思惟造此論深發於善心
以然此法故無比供養佛
我造此論時思惟分別。多念三寶及菩薩眾。又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故。深發善心則是自利。又演說照明此正法故。名為無比供養諸佛。則是利他。如說
說法然法燈建立於法幢
此幢是賢聖妙法之印相
我今造此論諦舍及滅慧
是四功德處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論。是四種功德自然修集。是故心無有倦。諦者一切真實名之為諦。一切實中佛語為真實。不變壞故。我解說此佛法即集諦處。舍名布施。施有二種。法施財施。二種施中法施為勝。如佛告諸比丘。一當法施二當財施。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是故我法施時即集舍處。我若義說十地時。無有身口意惡業。又亦不起欲恚癡念及諸餘結。障此罪故即名集滅處。為他解說法得大智報。以是說法故即集慧處。如是造此論。集此四功德處。複次
我說十地論其心得清淨
深貪是心故精勤而不倦
若人聞受持心有清淨者
我亦深樂此一心造此論
此二偈其義已顯不須複說。但以自心他心清淨故。造此十地義。清淨心至所應至處得大果報。如佛語迦留陀夷。勿恨阿難。若我不記阿難。於我滅後作阿羅漢者。以是清淨心業因緣故。當於他化自在天七反為王。如經中廣說
入初地品第二
問曰。汝說此語開悟我心甚以欣悅。今解十地必多所利益。何等為十。答曰
此中十地法去來今諸佛
為諸佛子故已說今當說
初地名歡喜第二離垢地
三名為明地第四名焰地
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
第七深遠地第八不動地
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
分別十地相次後當廣說
此中者大乘義中。十者數法。地者菩薩善根階級住處。諸佛者。十方三世諸如來。說者。開示解釋。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為佛子。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說此十地。是故言已說今說當說。菩薩在初地始得善法味心多歡喜故名歡喜地。第二地中行十善道離諸垢故名離垢地。第三地中廣博多學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名為明地。第四地中布施持戒多聞轉增。威德熾盛故名為炎地。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第六地中障魔事已。諸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第七地中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深遠地。第八地中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第九地中其慧轉明調柔增上故名善慧地。第十地中菩薩於十方無量世界。能一時雨法雨如劫燒已普澍大雨名法雲地。問曰。已聞十地名。今雲何入初地。得地相貌及修習地。答曰
若厚種善根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用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眾生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當自發願言
我得自度已當複度眾生
為得十力故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此地名歡喜
厚種善根者。如法修集諸功德。名為厚種善根。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故名為善根。如一切惡法皆從貪恚癡生。是故此三名不善根。阿毗曇中種種分別。欲界係色界係無色界係不係合為十二。有心相應有心不相應合二十四。此中無漏善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修集。餘九菩薩地中修集。又未發心時久修集。或一心中有三。或一心中有六。或一心中有九。或一心中有十二。或但集心相應不集心不相應。或集心不相應不集心相應。或集心相應亦心不相應。或不集心相應心不相應。是諸善根分別。如阿毗曇中廣說。此中善根為眾生求無上道故。所行諸善法皆名善根。能生薩婆若智故名為善根。行於諸行者。善行名清淨。諸行名持戒。清淨持戒次第而行。是持戒與七法和合故名為善行。何等為七。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淨命淨身口業。行此七法具持諸戒。是名善行諸行。又經說諸禪為行處。是故得禪者名為善行諸行。此論中不必以禪乃得發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時無量眾生皆亦發心不必有禪。又白衣在家亦名為行。善集資用者。上偈中所說。厚種善根善行諸行多供養佛善知識護具足深心悲念眾生信解上法。是名資用。又本行善法必應修行亦名資用。所謂布施忍辱質直不諂心柔和同止。樂無慍恨性殫盡不隱過。不偏執不佷戾。不諍訟不自恃不放逸。舍憍慢。離矯異。不讚身堪忍事。決定心能果敢受。不舍易教授。少欲知足樂於獨處。如是等諸法隨行已。漸能具足殊勝功德。是法味堅牢故名為本行。若離是法不能進得勝妙功德。是故此本行法與八法和合故。為初地資用。善供養諸佛者。若菩薩世世。如法常多供養諸佛。供養有二種。一者善聽大乘正法若廣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禮侍等。具此二法供養諸佛。名為善供養諸佛。善知識者。菩薩雖有四種善知識。此中所說能教入大乘。具諸波羅蜜。能令住十地者。所謂諸佛菩薩及諸聲聞。能示教利喜大乘之法令不退轉。守護者。常能慈湣教誨。令得增長善根。是名守護。具足深心者。深樂佛乘無上大乘一切智乘。名為具足深心。問曰。無盡意菩薩。於和合品中。告舍利弗。諸菩薩所有發心皆名深心。從一地至一地故名為趣心。增益功德故名為過心。得無上事故名為頂心。攝取上法故名為上心。現前得諸佛法故名為現前心。集利益法故名為緣心。通達一切法故名為度心。所願不倦故名為決定心。滿所願故名為喜心。身自成辦故名無侶心。離敗壞相故名調和心。無諸惡故名為善心。遠離惡人故名不雜心。以頭施故名難舍心。救破戒人故名持難戒心。能受下劣加惡故名難忍心。得涅槃能舍故名難精進心。不貪禪故名難禪定心。助道善根無厭足故名難慧心。能成一切事故。名度諸行心。智慧善思惟故名離慢大慢我慢心。不望報故是一切眾生福田心。觀諸佛深法故名無畏心。不障閡故名增功德心。常發精進故名無盡心。能荷受重擔故名不悶心。又深心義者。等念眾生普慈一切。供養賢善悲念惡人尊敬師長。救無救者無歸作歸無洲作洲。無究竟者為作究竟。無有侶者能為作侶。曲人中行於直心。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諛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於正行。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生中常作守護。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供養福田隨順教誨受化不難。阿練若處一心精進。不求利養不惜身命。複次內心清淨故無有誑惑。善口業故不自稱歎。知止足故不行威迫。心無垢故行於柔和。集善根故能入生死。為眾生故忍一切苦。菩薩有如是等深心相。故不可窮盡。汝今但說深心相何得不少。答曰。不少也。無盡意。總一切深心相在一處說。而此中分布諸地。此十住經。地地別說深心相。是故菩薩隨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義即在其地。今初地中說二深心。一者發大願。二者在必定地。是故當知隨在十地善說深心。汝說何得不少。是事不然。悲心於眾生者。成就悲故名為悲者。何謂為悲。悼湣眾生救濟苦難。信解諸上法者。於諸佛法信力通達。發願我得自度已當度眾生者。一切諸法願為其本。離願則不成。是故發願。問曰。何故不言我當度眾生。而言自得度已當度眾生。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淤泥。何能拯拔餘人。又如為水所[漂*寸]不能濟溺。是故說我度已當度彼。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