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死者無死離死無死者
因死有死者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死先未成時
無有決定相無死無成者
離死有死者死者應自成
而實離於死無有死者成
而世間分別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來是故終不免
以是等因緣觀於諸法相
其心無有異終不畏於死
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於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雲何畏墮惡道。複次菩薩一發心為利安一切眾生故。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度一切惡道。何以故。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毗尼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以是薩婆若多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雲何當畏墮於惡道。複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為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先來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為利益眾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複次實行菩薩發如是心。假令我於阿鼻地獄一劫受苦然後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積集如是無量善心。堪任受化令發三乘。如是教恒河沙等眾生聲聞乘。恒河沙等眾生辟支佛乘。恒河沙等眾生發大乘。然後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尚不應退沒。何況我今修集無量無邊功德遠離惡道。菩薩如是思惟。何得有惡道畏。複次如叫喚地獄經中說。菩薩答魔言
我以布施故墮在叫喚獄
所受我施者皆生於天上
若爾猶尚應常行於布施
眾生在天上我受叫喚苦
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緣。能遮惡道畏。無有大眾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眾中說無有所畏。無惡名畏嗬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無有係閉桎梏考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湣一切眾生故。忍受一切眾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複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本。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問曰。是菩薩雲何無有我心。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我我所故。如說
我心因我所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二性俱是空
我則是主義我所是主物
若無有主者主所物亦無
若無主所物則亦無有主
我即是我見我物我所見
實觀故無我我無無非我
因受生受者無受無受者
離受者無受雲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受則為不成
以受不成故不能成受者
以受者空故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無我是皆為邪論
我所非我所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是亦為邪論
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以者何。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故菩薩在歡喜地。有如是等相貌
淨地品第四
問曰。菩薩已得初地。應雲何修治。答曰
信力轉增上深行大悲心
慈湣眾生類修善心無倦
喜樂諸妙法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柔軟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離奸欺諂誑
不汙諸佛家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不動如大山
常樂修習行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不樂世間法
即治歡喜地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如是上妙法
是則為安住菩薩初地中
菩薩以是二十七法淨治初地。信力增上者。信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勝。問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深行大悲者。湣念眾生徹入骨髓故名為深。為一切眾生求佛道故名為大。慈心者。常求利事安隱眾生。慈有三種。後當廣說。修善心無倦者。善法名可親近修習能與愛果。修如是法時心不懈墮。善法因緣名四攝法十善道六波羅蜜菩薩十地等及諸功德。喜樂妙法者。常思惟修習深得法味久則生樂。如人在花林與愛色相娛樂。常近善知識者。菩薩有四種善知識。後當廣說。此中善知識者。諸佛菩薩是。常以正心親近能令歡悅。慚愧名為喜羞恥。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柔軟名其心和悅同止安樂樂觀法者。法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無相無作等。以正憶念常觀此法。無著者。著名心歸趣三有。是眾生所歸。有人言。五欲諸邪見是所歸趣。何以故。眾生心常係著故。菩薩利智心無貪著。一心名貴重佛法心無餘想。求多名聞者。佛說九部經。能盡推尋修學明了若少不盡。不貪利養者。利名得飲食財物等。養名恭敬禮拜施設床座迎來送去。菩薩應以是事施與眾生不自貪著。奸欺名鬥秤邪偽衣物不真。諂名心不端直。誑名五邪命法。一名矯異。二名自親。三名激動。四名抑揚。五名因利求利。矯異者。有人貪求利養故。若作阿練若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常坐。若中後不飲漿。受如是等頭陀行。作是念。他作是行。得供養恭敬。我作是行或亦得之。為利養故改易威儀名為矯異。自親者。有人貪利養故。詣檀越家語言。如我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異。若有所須我能相與。欲有所作我能為作。我不計遠近能來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為耳。為求供養貪著檀越。能以口辭牽引人心。如是等名為自親。激動者。有人不計貪罪欲得財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缽好若衣好若戶鉤好若尼師檀好。若我得者則能受用。又言。隨意能施此人難得。又至檀越家作是言。汝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複好。常供養我。我以親舊必當見與。如是示現貪相。是名激動抑揚者。有人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惜。尚不能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誰能得汝物者。檀越愧恥俯仰施與。又至餘家作是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常入出汝家。汝與坐起語言作是念想檀越或生是心。更無餘人入出我家必謂我。是名為抑揚。因利求利者。有人以衣若缽僧伽梨若尼師檀等資生之物。持示人言。若王王等及餘貴人與我是物。作是念。檀越或能生心。彼諸王貴人尚能供養。況我不與是人。因以此利更求餘利故名因利求利。是故應當遠離如此諂偽。不汙諸佛家者。何等為汙諸佛家。有人言。若人發求無上道心已。後回向聲聞辟支佛道。不能住世繼三寶種。是名汙諸佛家。是義不然。何以故。是人能度生死。又得諸無漏根力覺道。亦是佛子。雲何言汙諸佛家。如經說。佛告比丘。汝是我子。從我心生口生得法分者。又聲聞人言諦舍滅慧處。名諸佛家。何以故。從是四事出生諸佛故。若汙此四法名汙諸佛家。是故若人虛妄慳貪狂亂愚癡。是汙佛家。若正行此四。則不汙諸佛家。有人言。六波羅蜜是諸佛家。從此生諸佛故。若違此六事。是汙佛家。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方便為父。是名諸佛家。以此二法出生諸佛。若違此法是汙佛家。複次偈中自說汙不汙相。所謂不毀戒不欺佛。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汙佛家。何以故。受戒時生佛家中。破戒則欺諸佛。名汙佛家。問曰。必定菩薩有破戒耶。答曰。不斷煩惱是事可畏未久入必定菩薩或有破戒。如大勝佛法中說。難陀故破戒。我說此事猶以為畏。但以經有此說。信佛語故心則信受。若受戒不破不欺諸佛。名為不汙佛家。複次戒名三學。戒學心學慧學。破此學名汙佛家。如法受戒而後毀破名為欺佛。如是二句各有義趣。欺佛者。空自發願不如說行。欺誑眾生是名欺佛。複次一切法中不如說行。名為欺佛。堅住薩婆若不動如大山者。是菩薩一切發願求薩婆若種種因緣。乃至大地獄苦心不移動。如須彌山王吹不可動。常修轉上法者。從初發心常求索勝法。入初地中更修上法。如是展轉心無厭足。樂出世間法不樂世間者。世間法名隨順世間事增長生死。六趣三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諸煩惱有漏業等出世間法名隨所用法能出三界。所謂五根五力七覺八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空無相無作解脫門戒律儀多聞無貪恚癡善根厭離心不放逸等。是菩薩利根故。不樂世間虛妄法。但樂出世間真實法。即治歡喜地。難治而能治者。治名通達無礙。如人破竹初節為難餘者皆易。初地難治治已餘皆自易。何以故。菩薩在初地。勢力未足善根未厚。修習善法未久故。眼等諸根猶隨諸塵心未調伏。是故諸煩惱猶能為患。如人勢力未足逆水則難。又此地中魔及魔民多為障礙故。以方便力勤行精進。是故此地名為難治。如是信力轉增上為首。不樂世間法為後。修此二十七法。治菩薩初歡喜地。是故說菩薩應常修行此法。修行名一心不放逸。常行常觀除諸過惡。故名為治。如人所行道路治令清淨。是諸法不但修治初地。一切諸地皆以此法。問曰。汝已說得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雲何安住而不退失。答曰。常行成就。如是信力轉增上等法。名為安住初地。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名為菩提薩埵。複次眾生名薩埵。為眾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上法者。信等法能令人成佛道故名為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