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3 / 3)

實性則非有亦複非是無

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

亦非有文字亦不離文字

如是實義者終不可得說

言者可言言是皆寂滅相

若性寂滅者非有亦非無

為欲說何事為以何言說

雲何有智人而與言者言

若諸法性空諸法即無性

隨以何法空是法不可說

不得不有言假言以說空

實義亦非空亦複非不空

亦非空不空非非空不空

非虛亦非實非說非不說

而實無所有亦非無所有

是為悉舍離諸所有分別

因及從因生如是一切法

皆是寂滅相無取亦無舍

無灰衣不淨灰亦還汙衣

非言不宣實言說則有過

菩薩如是觀信解通達於說法中。無所分別。不得菩提者。是菩薩信解空法故。如凡夫所得菩提。不如是得作是念

佛不得菩提非佛亦不得

諸果及餘法皆亦複如是

有佛有菩提佛得即為常

無佛無菩提不得即斷滅

離佛無菩提離菩提無佛

若一異不成雲何有和合

凡諸一切法以異故有合

菩提不異佛是故二無合

佛及與菩提異共俱不成

離二更無三雲何而得成

是故佛寂滅菩提亦寂滅

是二寂滅故一切皆寂滅

不以相見佛者。是菩薩信解通達無相法。作是念

一切若無相一切即有相

寂滅是無相即為是有相

若觀無相法無相即為相

若言修無相即非修無相

若舍諸貪著名之為無相

取是舍貪相則為無解脫

凡以有取故因取而有舍

誰取取何事名之以為舍

取者所用取及以可取法

共離俱不有是皆名寂滅

若法相因成是即為無性

若無有性者此即無有相

若法無有性此即無相者

雲何言無性即為是無相

若用有與無亦遮亦應聽

雖言心不著是則無有過

何處先有法而後不滅者

何處先有然而後有滅者

是有相寂滅同無相寂滅

是故寂滅語及寂滅語者

先亦非寂滅亦非不寂滅

亦非寂不寂非非寂不寂

是菩薩如是通達無相慧故無有疑悔。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問曰。雲何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答曰。非色是佛。非受想行識是佛。非離色有佛。非離受想行識有佛。非佛有色。非佛有受想行識。非色中有佛。非受想行識中有佛。非佛中有色。非佛中有受想行識。菩薩於此五種中不取相。得至阿惟越致地。問曰。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何相貌。答曰

般若已廣說阿惟越致相

若菩薩觀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佛地。不二不分別無有疑悔。當知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所言說皆有利益。不觀他人長短好醜。不悕望外道沙門有所言說。應知即知應見便見。不禮事餘天。不以華香幡蓋供養。不宗事餘師。不墮惡道不受女身。常自修十善道。亦教他令行。常以善法示教利喜。乃至夢中不舍十善道。不行十不善道。身口意業所種善根。皆為安樂度脫眾生。所得果報與眾生共。若聞深法不生疑悔。少於語言利安語和悅語柔軟語。少於眠睡行來進止心不散亂。威儀庠雅憶念堅固。身無諸蟲。衣服臥具淨潔無垢。身心清淨閑靜少事。心不諂曲不懷慳嫉。不貴利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於深法中無所諍競。一心聽法常欲在前。以此福德具足諸波羅蜜。於世技術與眾殊絕。觀一切法皆順法性。乃至惡魔變現八大地獄化作菩薩而語之言。汝若不舍菩提心者當生此中。見是怖畏而心不舍。惡魔複言。摩訶衍經非佛所說。聞是語時心無有異。常依法相不隨於他。於生死苦惱而無驚畏。聞菩薩於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轉者。其心不沒。又聞菩薩退為阿羅漢得諸禪定說法度人心亦不退。常能覺知一切魔事。若聞薩波若空大乘十地亦空可度眾生亦空諸法無所有亦如虛空。若聞如是惑亂其心欲令退轉疲厭懈廢。而是菩薩倍加精進深行慈悲。意若欲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而不隨禪生還起欲界法。除破憍慢不貴稱讚心無嗔礙。若在居家不染著五欲。以厭離心受如病服藥。不以邪命自活。不以自活因緣惱亂於他。但為眾生得安樂故處在居家。密跡金剛常隨侍衛人及非人不能壞亂。諸根具足無所缺少。不為咒術惡藥伏人害物。不好鬥諍不自高身不卑他人。不占相吉凶不樂說眾事。所謂帝王臣民國土疆界。戰鬥器仗衣物酒食。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如是等事悉不樂說。不往觀聽歌舞伎樂。但樂說應諸波羅蜜義。樂說應諸波羅蜜法令得增益。離諸鬥訟常願見佛。聞他方現在有佛願欲往生。常生中國終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決定自知是阿惟越致。種種魔事覺而不隨。乃至轉身不生聲聞辟支佛心。乃至惡魔現作佛身。語言汝應證阿羅漢。我今為汝說法。即於此中成阿羅漢。亦不信受。為護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進。若說法時無有疑難。無有闕失。如是等事名阿惟越致相。能成就此相者。當知是阿惟越致。或有未具足者。何者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隨後諸地修集善根。隨善根轉深故。得是阿惟越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