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從太平洋百貨大陸地區總經理戴蔭本口中聽到“集市主義”時,以為和“集合式商場”是同一概念,就是把眾多品牌集合在一個商場裏。但實際上,這兩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集市主義”指的是更大、更集中的市場概念,和特力屋集團大陸地區總經理顧憶華的“大魚戰略”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集市主義”,顧名思義就是要將市場集中,將餅做大,它代表一個整體市場的概念:要想在整個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讓自身的市場在某一個領域中脫穎而出。而“大魚戰略”則是代表一個中國市場,就像大海一樣的市場,因為水域夠大,用漁網去撈一定可以撈到魚,不管是大魚小魚。但要想撈到大魚,則要看漁網網眼的大小。若網眼太大,則撈到的魚少之又少;若網眼較小,則撈到的魚可能又大又多——這個網眼就是成功的關鍵。唯有漁網的網眼合適才能撈到大魚。
換句話說,隻要把百貨公司的餅(總體營業額)做得夠大,就可以支撐更多的百貨公司。漁網夠大(營業額夠大),就一定能夠撈到(支撐)魚(百貨);而如果漁網太小(營業額太小),則一定沒有魚(百貨)。
而如何將營業額做大?如何做到集市主義的效果?讓我們用以下的故事來分析:
太平洋百貨在大陸有9家百貨公司,分布在全中國北中南各地,但太平洋希望能多增加網點,因為如此一來,才能拉近在太平洋百貨設櫃的品牌商之間的距離。
百盛集團有40多家百貨網點。如果在同一個市場上同時有百盛和太平洋兩家百貨競爭,那麼A品牌經銷商可能會選擇百盛,理由很簡單,因為百盛的市場渠道、整體營業額要比太平洋大。而品牌經銷商都有集市主義的傾向,會朝市場大的地方聚攏。
但經銷商能不能同時在百盛和太平洋都設有專櫃?答案是要視整體市場而定。如果他們能夠一起拉升整個的市場營業額,也就是一起做到集市主義效果,那麼市場就足夠支撐百盛和太平洋。
集市主義是一種整體市場集中產生最大化的效果,不是隻針對單一商場集中或者品牌集合化效果。
太平洋百貨“集市主義”的方向就是增加百貨網點。其大陸地區總經理戴蔭本強調,為了增加經銷商的營業額,他們要加快腳步到各地開店,因此到2010年,太平洋集團將增加到13家百貨(包括遠東百貨3家)。
而特力屋集團大陸地區總經理顧憶華的“大魚理論”則為“集市主義”作了進一步延伸,她認為漁網的大小決定撈魚數量的多寡,而漁網網眼的大小則取決於集團管理化成功與否。開店人人會開,重點在於開店要創造營業額,就像能否撈得到魚,要看漁網有沒有漏洞。漏洞越大表示管理模式越差,反之則表示管理模式越成功。
換句話說,在中國不僅要創造“集市主義”的市場,更要懂得如何做好“大魚戰略”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