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解讀與感悟(5)(1 / 3)

因此,什葉派學說在實際應用中所得出的、或者說所認可的許多具體結論,往往是西方人所不可能接受的。有許多事情在伊朗人看來是正義的,而西方人卻恰恰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反之,有許多事情在伊朗人看來是錯誤的並力求誡免的,而西方人卻視為義舉。對伊朗人來說,十二伊瑪目教義和教法理論思想是判斷是非曲直及可否遵循的標準。換言之,什葉派哲學學說對伊朗人的日常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

作為社會、政治哲學的什葉派學說對整個民族的影響

什葉派學說不僅是一種關乎個體生活的哲學,同時它還是一種社會哲學、一種政治哲學。因為,什葉派學說的實際影響之所以如此巨大,原因之一在於多少個世紀以來,什葉派哲學著作一直是伊朗傳統初等教育的基本讀物,兒童在經塾中學習基本的語言文化知識,進一步的教育由“宗教神學院”進行。

什葉派宗教教育分為三個階段:預科、入門和研修。研修階段學習內容主要集中在教法學和教法淵源兩門學科。在教法方麵,主要以三部著作為主:穆哈基格·希裏的《伊斯蘭教法》、賽義德·亞茲迪的《堅固的手柄》、賽義德·哈基姆的《聖賢之路》。在教法淵源學方麵,主要是穆哈基格·阿訇的《法源大全》。在教法學的學習之外,還要研讀伊斯蘭哲學著作和蘇非理論。完成了以上所有階段的學習,向穆智台希德提交一篇論文。經專家委員會答辯評審通過者,授予“伊智提赫德”。目前在伊朗的穆智台希德:霍賈特伊斯蘭約有5000人、阿亞圖拉約有50人、大阿亞圖拉約有4人。

同樣有趣的是,在中國曆代經典寶庫中被認為是中國人聖經的《論語》中,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將人大體分為上、中、下三等。人本來的才性,是相近的;但由於教育和環境的不同,人和人便有了不同的身份。上知和下愚隻是人類中的極小部分,其餘絕大部分人都是中人才質。為善、為惡,全看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了。基於這種觀點,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學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中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段話同樣表明了人們的成聖之道:“博學至誠明心,以及慎獨。”

作為社會哲學、政治哲學的什葉派學說,我們注意到,無論是過去的波斯,還是今天的伊朗,千百年來,人們就是完全按照什葉派學說,尤其是十二伊瑪目學派教義與教法理論模式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因此,與其說這一模式由來已久,是伊朗社會狀況產生的誘因,毋寧說正是伊朗的社會狀況孕育了什葉派學說。假如我們注意到這個獨特的哲學體係曾經和正在吸引如此眾多的人為之信服,而這種吸引力在經曆了如此漫長的時日之後幾乎不曾有任何削弱的話,那麼我們不得不承認,什葉派學說理論仍將對伊朗人的現實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僅僅從政治的角度看,伊朗的部分政府官員是從宗教階層成員中選拔產生的,他們對知識、社會及道德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懺悔與安魂儀式:為生者與歸真者

對於伊朗什葉派穆斯林而言,《古蘭經》是其尋求慰藉和力量的巨大源泉。他們堅信,《古蘭經》是安拉對先知的直接啟示,阿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唯一繼承人。通過念頌《古蘭經》中的篇章,人們能夠獲得安拉的佑助和賜福。因此常定期舉行許多個人儀式,以求在有生之年獲得神賜和佑助,或是為歸真者積德。

常見的祭禮方式包括:每年最後一個星期四(等於星期五晚上)以及一年中有些星期五或星期五晚上去死者墓地,點燃蠟燭,在墓碑上灑水,放置各種食品和飲料,念《古蘭經》首章,祈求賜福等。

懺悔與安魂儀式,嚴格按照伊斯蘭教法規定進行:

1.病人歸真前要留遺囑。在清醒時應叮囑家人為自己償還債務,分配遺產和施舍,請人們原諒過錯及討咐口喚等。病人自己可請阿訇代為念“討白”,向真主悔罪求得饒恕。

2.病危時依據“聖訓”,守候人要給病人提念“清真言”,務使病人記念真主,切勿強求,以防病人因臨終痛苦而傷其誠信。

3.誦讀《古蘭經·雅辛章》。該章概述伊斯蘭教信仰的三大原則,即作證真主,承認先知和信複活日。為臨終病人誦讀,使其從容死去歸主,同時使活人受其教誡和回賜。

4.病人去世後,麵向“克爾白”天房。脫去衣服,合其雙眼,閉其口齒,順其四肢,整理容發,為亡人衝洗大淨。根據“聖訓”及教法規定,用白布或棉花蘸水擦口齒和鼻孔,以代替漱口、嗆鼻,再洗臉和兩手至肘,然後以從頭至足、先右後左的順序衝洗全身,擦幹後可為亡人塗抹香料,如麝香、樟腦粉、冰片末等,禮浴(俗稱“淨禮”或“洗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