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縣試和現代縣級公務員考試不能相比,古代的縣試也沒有專門的考場,一般都設在縣衙的大堂,由知縣擔任主考。
兩人到了衙門口,外麵已經等了好多考生。黎明時分天色較暗,縣衙大門口點了兩盞燈籠,光影中黑壓壓一片人頭,也看不清麵目。
燈籠下是一個穿著青色官袍的老年官員,頭戴二梁朝冠,身穿青緣赤羅裳,腰間內係革帶,革帶上掛著玉佩,之上又加以赤白二色的絹質大帶。下罩齒羅蔽膝,腳踏黑麵白底官靴,頗為威嚴的站在石階上,正是本縣的縣尊高知縣高長德。
不一會,就有衙役喊:“排隊,排隊,點名了。”
毛傑這還是第一次參加古代的科舉考試,心中好奇,忍不住朝前麵擠去,好將整個過程看得清楚。宗帥則在外圍對著毛傑大喊:“傑子,不拿頭名別說認識哥們,哥們丟不起那人。”
此話一出,所有考生全都把目光對準宗帥,一副吃人的樣子,宗帥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頭,撒腿跑回客棧去了。
毛傑看見宗帥跑遠了,嘀咕道:“你也是考生,不考試還裝NB,真不知道什麼時候被雷劈。”
開始點名了,看到考生們戰戰兢兢地走到知縣麵前,倒也是有些意思。
“西山村毛傑。”
一時間還沒回過神來,等衙役喊了好幾聲,毛傑這才知道是叫自己,忙走上前去。
高知縣看了毛傑一眼,道:“你就是那個寫出美酒香釀釅如油的毛傑?柳兄說你要來參加這場考試。我心中還在想應是一個酒鬼,如今一看,卻是不然。不錯,不錯。”
毛傑一揖:“晚生毛傑,見過縣尊。”態度不卑不亢,從容不迫。
高知縣點了點頭道:“人如其名,瀟灑脫俗,柳兄所言不虛。”自唐朝以來,朝廷取士,講究的是“身、言、書、判”。
身是外表,科舉本是為國取士,將來中了舉人之後可是要做官的。若是外貌太醜,做了官,百姓不敬,也會損朝廷的臉麵;言是談吐;書是書法、文章、才學;判是行政能力。
書,等下進了考場看他的卷子就能知道。至於判,在縣試中是看不到了。看那毛傑的氣質談吐,倒是有幾分幽默,確有名仕的風範。
高知縣對毛傑很是滿意。
毛傑這才鬆了一口氣,心中卻是一動,看起來這高知縣乃是一個典型的文人,如真是柳如風的生死之交,隻要文章不出大的紕漏,自己怎麼也能考過去。
縣試這一關,或者說連帶著府試,都不太嚴格。也不用糊名、謄錄、什麼的,上級也不會派人過來當監考官。若是考官看卷子順眼了,當場就能把你給取了。隻有到了院試以後的考場,直接關係到讀書人的功名和做官資格時,才會非常的嚴格。
因此,人情這種東西在縣、府兩場非常重要。
實際上,明朝的官場上,這兩場考試大多是地方官用來送人情,或者說鼓勵文教的的手段,隻要文章不太差,又是地方上的縉紳之流,要中也容易。
當然,如果考官看不上你,就算你才高八鬥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