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努爾哈赤到底想要做什麼?(1 / 2)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征服建州五部。從萬曆十一年起,努爾哈赤以祖上遺甲十三副、不滿百人起兵,至萬曆十六年,即統一了五部。萬曆十七年,明朝晉升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次年,努爾哈赤即親自入京朝貢及“謝恩”。第二階段,打敗九部聯軍及合並長白三部。努爾哈赤統一建州五部後,於萬曆十九年,又兼並長白鴨綠江部,引起其他部族不安。萬曆二十一年,以葉赫那拉為首的扈倫四部、蒙古三部(科爾沁、錫伯、卦勒察)、長白二部(珠舍哩、訥殷)等九部聯軍,合兵三萬分三路來攻,被努爾哈赤大敗於渾河附近,努爾哈赤又乘勝消滅長白珠舍哩、訥殷二部。萬曆二十三年,明朝又加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次年,努爾哈赤再次赴京入貢及“謝恩”。第三階段,消滅扈化四部及東海諸部的大部分。努爾哈赤首先於萬曆二十七年滅掉哈達,又於萬曆三十五年滅輝發,於萬曆四十一年滅烏喇。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製度。八旗製度是由女真族氏族社會的一種牛錄組織演變而來的。原來女真族凡出征狩獵,每人取箭一支,十人中設一首領,統率九人行進,此首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漢語“大箭”的意思。額真,漢語“主”的意思。)這種牛錄組織不是固定的組織,隻是遇到出征及行獵,才臨時編製起來,事畢即散。牛錄額真也非常設的首領,乃是臨時推選的指揮者,事畢即罷職。努爾哈赤起兵之後,征服及來歸的女真部族日多,即根據戰爭的需要和女真族的傳統習慣,把原來的牛錄組織加以擴充,逐步建立了八旗製度,用以編製女真族人民。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先建立四旗,以黃、白、紅、藍四種顏色作旗幟,稱為黃旗、白旗、紅旗、藍旗。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於原有四旗外,又增設四旗,共為八旗。增設四旗是鑲邊的旗,將黃、白、藍旗幟鑲上紅邊,紅色旗幟鑲上白邊,稱為鑲黃旗(俗寫廂黃旗)、鑲白旗(廂白旗)、鑲藍旗(廂藍旗)、鑲紅旗(廂紅旗)。原有不鑲邊的四旗,則稱為整黃旗(就是整幅的黃旗,俗稱正黃旗)、整白旗(正白旗)、整藍旗(正藍旗)、整紅旗(正紅旗)。每一旗內的組織分為三級,三百丁為一牛錄,設一牛錄額真(漢稱佐領);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漢稱參領);五甲喇為一固山(即旗),設一固山額真(漢稱都統),在固山額真左右,又設兩個梅勒額真(漢稱副都統),作為副手。八旗各有旗主,由努爾哈赤的親近子侄任之,稱作八固山貝勒,也稱八和碩貝勒。又有八固山額真,是旗主之下的總管大臣,由努爾哈赤的子侄及親臣擔任。努爾哈赤則為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君長。八旗是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組織,“以旗統兵”,又“以旗統人”,既是軍事組織,又是行政組織和生產組織。凡努爾哈赤麾下的各部族人戶都要被編進牛錄,受牛錄額真的管轄,平時耕獵為民,戰時則披甲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