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勇敢的拓荒者——杜家濱(1 / 3)

一、杜家濱的印象

認識杜家濱的人都說,他是個非常親切的人,在他的身上很難見到職業經理人的風風火火。這位圓臉龐、大眼睛、體型略顯矮胖的總裁先生總保持著“杜氏招牌”的憨厚笑容,而他的員工也都稱呼他“家濱”,而不是“杜總”。

杜家濱總在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先為微軟(中國)公司,後為思科(中國)公司。這是需要百倍的勇氣和毅力的。那又是什麼使這個看起來溫和、憨厚的總裁先生能帶領兩個強大、傲慢的跨國公司適應中國這個特殊的地方,完成其拓荒者的任務?他是否真的有著過人的智慧?

有人說,杜家濱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善於利用自己的溫和在企業內部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也有人說,他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對跨國公司進行本土化的能力和公關能力;還有人說,他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善於在一個合適的時間選擇一個合適的東家。

究竟是否這樣呢?我們可以從他的職業生涯開始探尋。杜家濱畢業於中國台灣省交通大學,事業起始於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在這裏工作的兩年中,他兩次被評為傑出工程師。隨後,他去了惠普(HP)公司,從銷售業務員做起,逐漸成為公司的管理者,並在市場推廣和策劃等方麵擔任各種管理工作。

杜家濱廣為業界所知,是源於他對微軟(中國)公司業務的突出貢獻。作為微軟(中國)公司最早的負責人,1995年,他把微軟(中國)公司北京辦事處轉變為獨資公司,充分展示了其“大使級的外交公關能力”。當時,按照中國政府關於外資成立獨資公司的相關政策,獨資公司的產品必須以外銷為導向,而微軟(中國)公司的產品卻是以中國本地市場作為銷售目標的。而從微軟(中國)公司的角度看,迫切需要在國內成立獨資公司。因為隻有在成為獨資公司以後,微軟(中國)公司才可以在國內進行生產、開發票、直接招人、擴大規模。隻有真正具有膽識的人,才能有如此的遠見和實際的能力。杜家濱就是這樣的人。

他邀請當時的郵電部部長到微軟公司訪問,安排微軟公司的負責人到中國拜訪。他自己也馬不停蹄地去拜訪國內各省市的政府要員,定期發送免費技術資料,舉辦免費技術講座,用以加強和其他國內公司的技術溝通。“增進了解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要永遠做下去。”杜家濱這樣說,也這樣做著。

同時,告訴微軟公司總部在中國會有哪些機會,微軟(中國)公司要在中國繼續進行哪些投資是杜家濱的另一大任務。他說,勸說美國總部繼續加大在中國投資的難度一點都不比他和中國各方麵加強溝通的難度小。“中國這個市場的確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但他們還是有所畏懼的,既愛又怕受傷害。我要讓他們下決心,而且要讓他們相信這樣做是對的,即使有損失也不會大,而且可能沒有損失,會有很多回報。”

杜家濱把增進了解看成是他執掌微軟(中國)公司帥印的第一成績。到1998年杜家濱離任時,他將微軟(中國)公司的業務擴展到銷售和市場、谘詢、製造、研究與開發、支持和出版等領域,促進了微軟在中國本地化研究與開發力度,使微軟(中國)公司成為中國市場開發本地化產品的領先企業之一。

然而,由於當時微軟(中國)公司在投資方麵沒有實質性進展,無法達到政府的期望值;不受歡迎的反盜版方式也導致微軟(中國)公司與政府的對立情勢變得嚴峻。杜家濱在微軟(中國)公司最後的日子裏忍受了令人尷尬的人事安排方案——微軟(中國)公司由中國區總裁和中國區總經理聯合執政。按照1998年2月上任的中國區總經理吳士宏的說法,微軟(中國)公司在找到她之前已經花了一年的時間尋找合適人選,照此推算,杜家濱在微軟(中國)公司的失勢至少可以追溯到1997年。據說,在他主持的最後一次大會上,坐在第一排的員工發現,杜家濱落淚了……

二、微軟的中國“大使”

微軟(中國)公司的第一任總裁

作為微軟(中國)公司的第一任總裁,杜家濱1995年走馬上任。那時,中國普通家庭的計算機裏用的字處理軟件是WPS。在杜家濱的手上,微軟(中國)公司從一家辦事處成長為獨資公司,同時,他也讓中國政府認識了微軟,讓微軟成功地進入了中國……

在加入微軟之前,杜家濱曾服務於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和美國惠普公司,先後擔任工程師、研究開發經理、項目主持人、銷售經理、副總經理等有關研究開發和業務方麵的職務。

作為微軟在中國的拓荒者,杜家濱日常思慮得最多的恐怕不是中國用戶用不用Windows95、接受不接受Office97、喜歡不喜歡WindowsNT的問題,而是如何同中國有關方麵進一步增進彼此的了解的問題。杜家濱自己也把增進了解看成是他執掌微軟(中國)公司帥印4年來的第一成績。“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跟政府的有關部門彼此之間加深了了解。我們花時間了解政府希望微軟(中國)公司扮演什麼角色,充分協調了公司的角色,把角色調整了過來。”

剛好這個時候,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的官員在美國開會。杜家濱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飛到了美國,邀請這些官員到微軟參觀訪問,讓他們了解微軟。回國以後,這些官員幫了很多忙。

橋梁的角色

杜家濱自稱在扮演橋梁的角色。他認為他的使命就是加強微軟與中國的溝通,尤其是政府部門的溝通。為此,他注重協助中國政府部門和相關公司了解微軟公司有什麼樣的技術,微軟(中國)公司有什麼意願。他安排郵電部部長到微軟公司訪問,安排微軟公司的負責人到中國拜訪。同時,他自己也去拜訪江蘇省政府,拜訪上海市政府,拜訪成都市政府,並且每個月定期發送免費技術資料,舉辦免費技術講座,用以加強和國內公司的技術溝通。“增進了解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要永遠做下去。”他說。

杜家濱認為微軟(中國)公司繼續加大在中國投資的理由顯而易見——“中國市場經濟還處在初始階段,微軟(中國)公司如果在這個時候打好了所有的基礎,等到這個市場自然成長的時候,微軟就會跟著自然成長。但如果微軟今天一定要賺很多的錢,本來現在要做的事,沒有做好的話,將來再回過頭來補做,會投資更大,因為那時整個市場的基數就變大了。”基於這種觀念,杜家濱每年都要爭取微軟公司總部對微軟(中國)公司的投資大於微軟(中國)公司的收入。

可是這畢竟隻是他的觀念,要想讓觀念變為現實的話,也許還得花上一些時間和氣力。我們在大多數的時候,都會認為自己的計劃十分完美。可當這一想法在會議上提出時,也許就會與上司的想法“撞車”。即使是杜家濱,也不例外。“有一段時間,我和總部有很大的矛盾和隔閡,後來,我發現我們彼此之間都需要有一定的彈性,我花很多時間和他們吵來吵去,把時間浪費掉了。我要調整自己,我不能怪他們不了解我跟他們講的,我隻能想一些辦法讓他們了解。而且,我應該花一些時間去了解為什麼他們會那樣想,而不像我這樣想。”

杜家濱是何等聰明的人物,他馬上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把微軟公司總部的人請到中國來,帶他們去拜訪其他外企,讓他們自己去親身體驗、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受現狀。

果然,他的建議很快就在總部通過了。事後杜家濱後悔地說:“要是早采取這種方式就好了。”因為“在和總部的溝通中免不了要得罪很多人”。而且,杜家濱在中國進行軟件風險投資的設想,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設計了,但一直有很多挫折,一直都沒有被微軟公司總部認可。另外,微軟項目管理軟件的本地化,杜家濱也已經向公司爭取了3年。“這個軟件隻要能協助每一個中國人提升1%的生產力,對中國就會有很大的貢獻。”

內部創業

杜家濱所出的主意一定沒有他將要付諸實施的行動更能引起中國軟件界的注意。杜家濱將要做的事是對中國的民族軟件行業進行風險投資。

微軟在全世界從來不搞合資公司,但杜家濱想讓它在中國試試。而且,“微軟有120億美元的現金放在美國銀行裏,我們在中國有超過1500個銷售代理,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很好利用的資源,為什麼不用?”

當我們提出中國軟件公司慣常做本地化軟件,這些本地化軟件的國際市場在哪裏的時候,杜家濱說,“不要再講本地化,一定要改變這個觀念,做軟件不能隻看到本地市場。比如中文Internet搜索引擎本身就是跨國際的。不能說在中國做的軟件隻能夠在中國用。如果我找的公司隻能做本地化軟件,這個技術其實不怎麼深奧,而且也沒有什麼誘惑力,對我們來講,也不需要對這樣的軟件做什麼長期的投資。中關村可以幫我做本地化工作的公司,我一找可以找到一大堆,但我現在要找的是那種可以真正長期投資,能做出一些產品來,兩三年後會帶來很大利潤的軟件公司。”的確,美國人可以開發軟件給全世界用,印度人可以寫軟件給美國人用,而我們為什麼連寫一個國際通用軟件的企圖都沒有?

杜家濱這個軟件風險投資的計劃對於標榜自己隻缺資本不缺智慧的中國軟件業來說,不啻是一個福音。杜家濱管他這個風險投資計劃叫做內部創業,他對內部創業的定義是:“你所在的公司有著本來的業務方向,但市場上還存在著很多其他的機會,你利用公司現有的資源和公司現有的長處,創造出另外一個業務,這個業務不在公司原有的業務方向上,但這個業務也許在將來會變成公司的另外一個業務方向。”

杜家濱之所以對內部創業感興趣,是因為經常有朋友邀請杜家濱一起去創業。“當外界刺激你的時候,你禁不住會想,要不要出去做自己的生意,要不要幫自己打工。”

“內部創業和我自己創業其實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我創業,錢不夠,要跟銀行貸款,跟銀行融資;在微軟,當我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也要去和微軟商量,同樣要向微軟融資,同樣要勸說他們願意投這個錢。如果我們這個風險投資計劃被通過,要搞合資公司,搞技術合作和技術轉移,就好像我在開一家公司。”類似這種內部創業的思想,聯想副總裁楊元慶在闡述聯想年輕人如何在聯想內部成就自己事業的論述中,也曾指出過聯想將會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獨當一麵發揮創造性的機會。這有可能也是另一種內部創業。

天生就是一個Sales

杜家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如此之強,讓人覺得他天生就是一個Sales(銷售),其實,杜家濱卻連Sales出身都不是。他原本是中國台灣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參與開發並研製成功了中國台灣省第一台計算機,是當時研發組的七個成員之一。杜家濱還負責建成過許多自動化係統,比如中國台灣省火車站的自動售票係統TFFU。

讓杜家濱記憶猶新的是他在1982年負責建成的中國台灣省石油公司加油站的自動收款係統。“每筆交易的資料都會自動傳輸到控製室並打印出發票,遍布中國台灣省的866個加油站每小時的加油狀況會自動彙總到營運處,每天晚上自動集中到台北總部。公司總經理在自己辦公室的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台南市某個地方的某一個加油站加了多少油。”

“這個係統運行在高危險的環境中,係統在運行中隻要產生一點火花就會爆炸。另外,加油站有許多幹擾,大型汽車一發動就容易讓係統死機,因此,軟件要能自動把死機的機器救活。”

杜家濱日常使用5台計算機。辦公室裏一台台式計算機、一台筆記本式計算機,家裏兩台台式計算機、一台筆記本式計算機,操作係統用的是Windows98。當我們不解杜家濱為什麼要用這麼多計算機時,杜家濱說:“我還有很多硬盤,在那邊盒子裏麵,經常換來換去。”看來杜家濱裝的軟件實在是太多了,用計算機做的事情也太多了。“我用不同的計算機做不同的事情,熟悉不同軟件的特性是我的工作。OS/2我用過,WordPerfect我用得更早,原來要比Word好用得多。我的計算機裝有Lotus的SmartSuite96,我也用Navigator。IE和Navigator,我不能說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微軟的人當然要說微軟的產品好,微軟的產品至少和微軟以往的產品在技術上比較兼容。Netscape當初有一個優勢,他們一開始就做了UNIX版本,在市場上搶占了先機。”

“我自己玩很多東西,國內的詞典軟件,我不光隻用金山詞霸,幾乎每家的我都有,不是他們送我的,都是我買的。”

我們第一次知道杜家濱是一位行家裏手,是在微軟Office97的新聞發布會上。當時有人責難Word7.0不能讀Word97寫的文件,杜家濱就對他說:“你可以試著把Word97寫的文件存成RTF格式,並盡量保留排版格式,再讓Word7.0識別。”杜家濱認為,隻有當他對大多數軟件都有一個了解後,他跟人家講話時,才可能客觀一些。

杜家濱不僅使用軟件,而且有時他還會寫一些遊戲給他的兒子玩。

工作生活兩不誤

杜家濱談到他的一個好朋友,一直輕鬆的語氣有了些許沉重:“上個月,因為腦溢血,他去世了。他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企業家,在陝北讚助了很多希望小學,但是他不太有機會運動。”杜家濱認為,工作再忙,運動都不能忽略。

“我喜歡遊泳,打壁球,打籃球,打網球,打高爾夫球。”杜家濱告訴記者,出差的時候,他的行李裏和筆記本式計算機一樣重要的還有運動鞋、運動服和遊泳鏡。“如果酒店裏有健身房,我一定會去鍛煉。”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那就隻好走路了。”

杜家濱說,他把走路當做鍛煉的方式,有的時候一天要走五六千米。當你在思科公司的慈善杯鐵人三項賽場上看到他矯健的身姿時,你就會知道,運動場上的杜家濱和總裁論壇上的杜家濱一樣精彩。

讀書是杜家濱的另一大愛好,特別是有關曆史、人文的書籍。有時接受采訪,他還特地把自己正在讀的一些書送給記者,或送給記者做留念,他會把讀書的習慣在無形中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杜家濱說,文學的意義在於為人類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礎。文學首先給了人類道義感。文學從一開始,就是以道義為宗旨的。

的確,在人類的整個文明進程中,文學在幫助人類建立道義感方麵,有著巨大的功勞。文學有一個任何意識形態都不具備的特殊功能,那就是對人類情感的培養。

談起人文,杜家濱的觀點同樣鮮明:文學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幫助人類養成情調。“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閑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文學能用最簡練的文字,在刹那間,將情調因素輸入人的血液與靈魂中。情調改變了人性,使人性在質上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杜家濱認為人應該對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為人,知道我們的老祖宗走過了怎樣曲折的道路。他說,讀地理和曆史能夠知曉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通過曆史,使我們不單活在此時此刻,也活在從前和以後,如同生活在一條奔騰的大河裏,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杜家濱式的微笑

杜家濱臉上總是洋溢著像Windows95一樣友好的微笑。你可以不喜歡微軟,但你無法拒絕杜家濱臉上那始終如一的笑容。

其實,友好的界麵不隻是杜家濱的微笑這一種,柳傳誌的大度、張旋龍的殷勤、劉學欽的率直、蘇啟強的平靜、周偉的嚴謹、俞新昌的優雅、程天縱的嚴肅、張玉峰的厚實,無論哪一種都可以贏得人,無論哪一種都讓人過目難忘。他們每個人的界麵雖然不一樣,但都能打動人。這恐怕和他們的界麵都是他們本色的真實反映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