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科技神童——沈向洋(2 / 3)

那時,沈向洋的小孩剛剛出生,他白天辛勞的工作,晚上好不容易休息一會兒,小家夥卻通宵達旦地哭,好不容易哄孩子睡著了,天也大亮了,沈向洋往往是來不及吃早餐便直奔公司去上班。繁重的工作,投身商海的艱辛與無奈使他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重新的思考。終於,對於研究的熱愛和對平靜生活的向往使他拿起電話,撥通了微軟的號碼,問他們給他提供的那個職位和待遇是否繼續有效,微軟方麵不假思索地給了他肯定的答複。

牽手微軟

沈向洋最終牽手微軟。微軟舒適的工作環境及其對研究的重視令他得以繼續自己在圖形學領域的領先優勢。

1998年,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決定投資8000萬美元設立微軟(中國)公司研究院,並聘請李開複為院長。李開複隨後找到沈向洋,希望他一同到中國去開創“世界一流、亞洲頂尖”的計算機研究機構。

某種意義上,回到中國工作,對每一個海外華人都不啻為巨大的誘惑。如果說在異國取得的優異成績讓他們感到了驕傲和事業上的滿足的話,那麼回到中國,哪怕是短暫的棲息也更讓他們激動。沈向洋立即答應了李開複的要求,出任微軟(中國)公司研究院圖像計算組主任研究員,並舉家遷到了中國。

在全球圖形學界的名望令沈向洋黑洞般吸引著他的仰慕者和追隨者——從1998年陪李開複到京“創業”、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設立圖形圖像研究室直至現今,已有很多人隨沈向洋一道專注於圖形圖像學研究——經過5年的發展,微軟亞洲研究院已真正成為了世界一流的計算機學術研究機構,也是全球圖形圖像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單位之一,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科研人員。

對人才的四點體會

談起身邊的人才,沈向洋表現出真誠的欣賞和由衷的喜悅。對他來說,“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讓人才盡展所長”不啻為最賞心的樂事,他還總結了四點體會。

其一是“鼓勵”。對於剛剛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的人,正麵鼓勵非常重要。“我的同事們大多很年輕,並沒有豐富的研究經驗,持續不斷的鼓勵使得他們有信心建立正確的科研理念,繼而樹立更高的目標,鼓勵能給他們以從失敗中獲取經驗的勇氣,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得到最好的研究結果。”沈向洋說。

其二是“耐心”。沈向洋認為耐心是科研人員賴以成就偉業的重要前提——“一個研究人員如果沒有耐心,即使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也會因為自己的浮躁而前功盡棄”。耐心包括了研究者的耐心和研究管理人員的耐心,體現了科研的真諦,體現了科研人員的品質及承受平靜、寂寞甚至枯燥的勇氣。

其三是“方法”。對於一個研究者來講,正確的方法意味著成功。所以,尋找正確的研究方法是研究管理者和研究員們共同的工作。然而“非常規的方法往往意味著創造,更能出類拔萃,超出他人”,所以“正確的方法往往是人們難以想象的——甚至是離奇、不可思議,不為常人所理解的”,這也是科學研究的魅力體現。

其四是“完美”。“成功的研究員一定是追求完美境界的人,必須要有超越前人的氣魄,”沈向洋說:“在科學研究過程中,你會麵對許多挑戰,但追求完美的決心絲毫不可動搖。隻有這樣,一個人在研究和發明創造方麵的才華才可能發揮到極致;才有可能產生在相對條件、時間和空間的情況下最為完美的結果;才可能出類拔萃,登上科學的巔峰。”

“本土育才”的成就

沈向洋頗為自豪的是微軟亞洲研究院“本土育才”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大學生的夢想就是考入美國名校持續深造。年複一年,一批批青年才俊通過TOEFL、GRE考試走向讓他們興奮的大洋彼岸,尋找自己的事業和前程。而今天,不少優秀的中國學生卻選擇到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因為“此地”同樣可使他們成為學術領域的佼佼者;同時還有更多海外中國學生到微軟亞洲研究院求職,希望在這個設立於北京的國際一流研究機構追尋自己的夢想。沈向洋激動地說:“今天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圖形圖像研究的學者們絕大多數是國內清華、浙大和科大等中國著名高校及中國科學院畢業的學生,微軟亞洲研究院是他們第一個工作過的國際性研究機構,也是他們走向世界圖形圖像研究領域的第一步。他們研究風格的形成,研究問題的方式,研究表達的手段都是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培養出來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方向是自己選擇的,研究主題是自己確定的,可以說,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絕大多數年輕學者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化人士。”

2004年到來之際,微軟宣布原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博士將升任微軟全球副總裁,調回微軟總部,負責微軟移動通信及嵌入式係統在全球的開發業務。同時,沈向洋博士晉升為新一任院長,全麵接管研究院基礎科研及高校關係等方麵的管理事務。談及微軟亞洲研究院未來的發展,沈向洋博士充滿了信心:“過去的5年,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前任院長李開複博士和張亞勤院長的帶領下,經曆了輝煌的發展曆程。目前,我們擁有一批國內外一流的、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在已確立的四大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我堅信,在新的領導團體的共同努力下、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將致力於豐富人類計算體驗的有力探索,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

熱情的笑容、略帶南方口音的普通話、幽默且頗具感染力的談吐讓沈向洋隨時都能夠調動起周遭同事的火熱激情。讓我們期待他在新的崗位上再創佳績,做出更多讓世人矚目的成就,盡顯華人科學家的世紀風采。

〉〉〉〉鏈接1:對話沈向洋……以下摘自賽迪網,2004年10月8日。

要想做成一件事,哪些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

沈向洋:簡單說來四個字,耐心、機遇。耐心是最重要的。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都需要有很長時間的積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去做。耐心其實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這是打基礎的過程。有了基礎,就要看機遇了。我所說的“機遇”並不是指做某件事的機會,而是指在成長的過程中能不能碰到能給自己以指引的導師。我認為一個人一輩子想要有所作為,就看在每一階段最關鍵的時候能不能有人幫一把、托一把。特別是在年輕求學的時候,要會自己去尋找合適的導師。

我在尋找“領跑”自己的人方麵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我把這種學習別人智慧的方法稱之為“吸星大法”。首先要認真地看一看身邊除了導師以外的人誰比較厲害,然後第一件事就是請他吃飯。這頓飯肯定是有價值的,以後絕對是有回報的。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其實我的計算機視覺方麵的東西有一半不是跟導師學的,而是跟我的一個老美大師兄學的。那時候我們每天工作到夜裏兩三點時,都會稍作休息,坐在一起縱論天下英雄,我們這個領域有誰誰誰比較厲害。然後大師兄會說,這個家夥真是爛,他的文章一篇都不要看,看了就是浪費時間,那個家夥的文章有兩篇倒是可以看一看,等等諸如此類。導師都是很忙的,不可能指導你所有的東西,那麼大師兄就在他的無意中和我的有意中給了我很大的指引,省了我很多的時間。找工作的時候,我所秉行的原則是找到一個自己能從中學到東西的公司,不會去計較目前的工資待遇怎樣,而要看3年之後自己會怎樣,是不是比現在更強。然後再給自己找個更高的起點。

而這一切都需要主動,主動地去尋找導師,主動地觀察周圍的哪些人比你強,主動地跟著別人學習。別人是不會看著你可愛,就會來主動教你的。

對我學術上有影響的人有很多,因為總是能碰到比自己強的人,總是能學到很多的東西。而對自己人生影響最大的,要數現在任職香港中文大學的徐揚生教授了。徐揚生有豐富的生活閱曆,還很會分析問題,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做人也做得非常成功。他教給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對人生的很多看法都是從他那裏得來的。在我人生中的不同階段,他都給了我很多建議和啟示。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要不斷地進步,就要不斷地跟智者學習。

您一直很自信嗎?自信是如何積累起來的?

沈向洋:應該說我還是比較自信的。這種自信是自己一件事一件事做完之後逐漸培養起來的,如果自己什麼都沒做過,就說很自信的話,那不是自信,是自大。我13歲上的大學——南京工學院(現在的東南大學),畢業後去了香港大學念研究生,那時候很流行崔健的《一無所有》。我聽著這首歌,非常有感慨,想想自己真的一無所有,那時的自信源於年輕,覺得反正自己總是還有很多機會,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自信不會與生俱來,除了自己培養之外,外界的鼓勵和肯定也很重要。所以我覺得年輕人很需要正麵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