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雪山,山上有一處劍閣,乃天下劍士憧憬神往之地。
劍閣以鑄劍聞名於世,曾先後出過七柄絕世寶劍。劍成之日,均有電閃雷鳴、龍吟虎嘯、神光天降之異像。
七柄寶劍順應天意,相繼入世,曾在江湖上掀起一片腥風血雨,引得群雄並起,萬人爭奪。而北冥劍閣,卻隻醉心於鑄劍,居於天高地遠,諸事與我無關。蓋因這七把寶劍,劍閣之名得以長盛不衰,久居神壇,直到如今。
“七”這個數字,神秘而孤冷,似乎冥冥之中暗合天命運勢。佛家有七寶、七苦之說;世人有七情、七竅之談;星有七曜、國有七雄、詩有七絕;而劍閣……有七劍!
七柄劍盡數流落世間,劍閣自此避世,連年風雪,封禁北冥。
話說回來,這七柄劍的名字倒也頗有意蘊,且各具典故。
第一劍:藏鋒。劍閣立閣之人所鑄,此人好劍,精修劍法,又身懷鑄器之道,不喜殺戮,待人仁善,常宣揚劍乃正義之鋒,非行惡歹器,歹人用劍必將自傷。此人在當時頗有名氣,為人低調,鋒芒內斂,若路遇不平事,則鋒芒必露。此劍似若無鋒,模樣平平,卻又削鐵如泥,淩厲異常,劍入鞘溫文爾雅,劍露鋒必斬奸佞,像極了鑄劍之人的品行。後此人攜劍浪跡至北冥,觀此雪山聖光乍現,且居於天高地遠,山脈間甚有靈氣,於是便長居於此,以鑄器為趣。常有外人行至此,偶得山間遺落寶劍,時日一長,消息傳至武林,便有了劍閣之說。其貼身佩劍更是被染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名曰:藏鋒!
第二劍:了塵。此劍劍身厚重,不甚靈巧,卻精煉入髓,劈山開石,無可阻擋。相傳其鑄造者本是市井之間一鐵匠,心存執念,癡迷於鑄器之道,卻終其大半生,技藝不得精進,所鑄之物常受人詬病。時日一長,妻子也心生不滿,終日埋怨。為尋世間最精湛的鑄器之法,鐵匠拋妻棄子,孤膽深入北冥,曆經九死一生,終得入劍閣。曆時八載,未曾出山,萬般錘煉,方鑄得此劍,以了斷紅塵之意,取劍名:了塵!
第三劍:無情。此劍為劍閣一女子所鑄。此女妙齡之年,初出劍閣,入世遇一文人雅士,相貌風流。女子慕其才華談吐,不顧長輩反對,執意傾心相隨。奈何男子本性難改,於女子身懷六甲之際,仍流連於煙花巷柳之風塵地,終日不還。女子心寒,傷心入骨,以淚洗麵。待腹中胎兒出世,女子毅然抱嬰回北冥劍閣,任男子跪於山下苦苦哀求,再無回心轉意。後鑄得此劍,取劍名:無情!且終生再未踏出劍閣一步。
第四劍:臨淵。此為劍中難得之軟劍,劍出鞘伴水光瀲灩,如立於碧淵之上,劍舞動如銀蛇出洞,輕柔而不失鋒芒。鑄劍之人乃劍閣後輩中一青年才俊,雖鑄劍天姿極高,身懷赤誠之心,卻又鍾情於山水魚蟲、天地奇景。據說臨淵乃是他遊賞於北冥雪山下一處奇潭,此潭終年無冰,碧水清流,見其水靈光浮動,輕柔無骨卻又水滴石穿,突有所悟,匆忙趕回劍閣,三年閉門不出,終得此劍。因感悟於碧淵之前,故取劍名:臨淵!
第五劍:踏雪。此劍與臨淵乃同一人所鑄,劍芒雪白,劍身寒氣縈繞。一劍出,飛雪飄零。據傳那鑄劍青年攜臨淵漫步於北冥之巔,突遇風雪阻路,朦朧中聽得天地間有神劍錚鳴之音,驚得臨淵顫抖畏懼,不能出鞘。青年心動,追逐仙音,欲一觀神跡,路盡,終不得,仰天而泣。待歸劍閣,渾噩落魄。一日,青年突有所感,焚香沐浴,盛裝打扮,虔誠拜天,閉關三年。三年後得此劍,名踏雪。劍成之日,拔劍自刎,唯留一句話:臨淵踏雪問劍路,路盡腸斷赤誠心……
第六劍:擎蒼。昔年,蒼茫大地烽煙四起,邊寇鐵騎入關,連破數城,屠城戮民,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當朝國君昏庸無能,麵對敵寇進犯,竟膽怯懦弱,忍氣吞聲,終日於後宮之中尋歡作樂,聲色犬馬。此情此景,令得天地悲泣,千鳥哀鳴,萬民哭嚎。後有一壯誌青雲少年郎,攜數萬追隨者,於朝廷之上為民請命,率軍出征。曆時八年,沙場金戈,軍旗獵獵,屍骨如山,終得蕩平邊寇,威震寰宇。勝而歸,萬民膜拜,天下人無不動容。當代劍閣閣主感其事跡,以天外隕鐵,曆時整整十一載,鑄得此劍相贈與之。劍出鞘,風雷陣陣,威勢可擎蒼,便以“擎蒼”命名。
第七劍:無名。倒不是劍名“無名”,而是根本不知道那鑄劍之人是否為此劍命了名,或是有了名字,卻無人知曉罷了。相傳這把無名劍,乃是劍閣七劍之中最神秘的一把,擁有莫大威能,但直到如今都無人有緣相見。並且,連鑄劍之人姓甚名誰,何時鑄劍,緣何鑄劍,這些都頗為隱秘,不得而知。可謂這第七劍是不聞其名,不見其蹤,不知其貌,隻知道已經流落於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