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總算是奧地利和普魯士雙方的前線指揮官保持了一定的克製,盡管站在雙方的邊境線上,對麵士兵的軍帽清晰可見,甚至在陽光的照耀下,槍管上套著的刺刀閃閃生輝,但是好歹沒有發生一例走火的事件。

現在雙方軍隊上至指揮官下至普通士兵,所有人的神經已經全部都緊繃了起來,一旦發生走火,後果簡直是不敢想象。

距離巴姆貝格地區西部小鎮索恩塔不到十英裏的距離,這個位置正是第十八師團的駐地,而作為方圓幾十英裏之內唯一的一座小鎮,索恩塔自然已經被先到一步的普魯士第十八師團占領了下來。

對於普魯士軍隊的到來,索恩塔鎮上的所有人可以說是惶惶不可終日,畢竟現時代軍隊的軍紀可是不敢恭維,小鎮的民眾生怕受到無妄之災。不過好在威廉在每個師團都設立的憲兵營起到了作用,普魯士軍隊並沒有如小鎮居民所想象的那樣對小鎮進行禍害。

但是與之相比,在帝**駐地附近的村莊可就倒了大黴了,這些由各家諸侯們組成的軍隊才不會去管什麼秋毫無犯之類的東西,畢竟現在又不是在自己的領地上。盡管巴姆貝格地區的領主一再抗議,但是這些天光是被帝**洗劫的村莊就達到了十餘座。

對於這一切,希恩有心想要去阻止,但是整支帝**除了法蘭克福軍隊之外都參與了洗劫,甚至看到友軍一個個喜笑顏開。法蘭克福軍隊中的很多人也是蠢蠢欲動,希恩的阻止對於大軍來說根本是無力之舉。

帝**的舉動很快傳遍了巴姆貝格地區,這也讓原本對帝**視為救星的巴姆貝格民眾們失望了。相比之下還是普魯士的統治區令人安心,因此除了一些不甘心失去權力的貴族之外,大多數已經被第十八師團控製的地區民心快速的穩定了下來。

這些日子,帝**和普魯士軍隊都沒有發生交戰,當然斥候騎兵之間的小規模交手卻是屢見不鮮,雙方都知道一旦開戰那麼必將是決定生死的一戰,因此利用大戰前的時間必須加緊增強自己的實力。

希恩在等。他已經得到了席潔爾的消息,三千名被雇傭而來的瑞士雇傭軍已經星夜向巴姆貝格趕來,而隨之而來的還有一批火炮彈藥和物資。希恩相信在會合了援軍之後肯定可以給對麵的普魯士軍隊一個驚喜。

而和希恩一樣,布施曼也在等,他在等第三師團的消息,第十七師團已經傳來消息。奧特蘭已經率領軍隊抵達了科堡城下。不日將會對科堡發起猛烈進攻,但是本該直接南下的第三師團卻向西而去,顯然沙恩霍斯特是準備去抄敵人的後路了。

這個消息讓布施曼有些不安,雖然兩麵夾擊固然可以重創帝**甚至是將其全殲,但是其中的風險也是極大的。一條美因河數百裏之長,誰敢保證第三師團的行蹤不會被發現,而一旦第三師團的行動被發現,那麼帝**肯定會撤退。

萬一帝**一下子退到了法蘭克福。那麼對於普魯士來說,盡管他們可以開拓數千平方公裏的疆域。但是此次的戰略目標卻是根本無法達成的。

從腓特烈大帝開始,整個普魯士軍隊的思想都發生的改變,戰爭不再是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來衡量成敗,盡可能的消滅敵人的主力成為了戰鬥的主要目的。而與之相比,占領了多大的領土則成為了次要目標。

所以布施曼也在等待第三師團的消息。

從拜羅伊特到來的補充兵已經抵達了師團駐地,這些補充兵將會被集中在一起,然後對戰鬥中受損的部隊進行補充,而除此之外,軍事部為第十八師團準備的各項物資也已經到達,這讓布施曼有信心即便在沒有第三師團出現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重創帝**。

而此刻,被布施曼惦記的第三師團在哪裏?按理來說,度過美因河之後,隻需要四天,第三師團便可以到達巴姆貝格的帝**背後,但是現在卻看不到人影,第三師團去了哪裏?

事實的真相是第三師團依然在美因河南岸,隻不過師團的駐地從河岸邊變成了一片森林之中,這片森林是在一座小山丘之上,而在山丘的腳下有一條大路,這條大路正是從法蘭克福前往巴姆貝格的必經之路。

當日,沙恩霍斯特在指揮軍隊度過美因河之後便向外圍派出了大量的騎兵,而其中有兩個騎兵正好是向西方搜索的,這兩個騎兵機緣巧合之下居然碰到了一支從法蘭克福開往巴姆貝格的後勤運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