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雜事很多,很少上網,也很少寫東西,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年輕人可以自信地說:“我要做自己喜歡的事!”真能如此,何等的愜意!可惜,老夫已別過了青春年華,每天麵對著無數瑣事,真正地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類似生活中的無奈,年輕人往往是體會不到的。因為年輕,總覺得未來有大把的時間,所以有夢想,今天不能做的事可以留待日後;到了老年,人們會卸下肩上的重負,回歸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時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最尷尬的時候是不上不下的年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天不得不為生活而奔忙,不可能專心致誌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別無選擇時,最好的辦法是以喜歡的心情做好不喜歡的事。
過去碼字兒,主要是為了工作,說的也主要是工作上的事兒。對於身邊的有些現象,免不了在心裏掂量一番,有時會產生一些想法。有些觀點可能很片麵,也免不了膚淺,但記錄下來就算是“隨筆”,有的發表在報刊之上,有的則保存在電腦之中,彙集起來被朋友拿了去,並出了本書,取名叫《坐而論道》。沒希望對別人有什麼啟發,主要為的是自娛自樂。出書,本來是件大事,需要有一定的功力,也需要有嚴肅的態度。既然作為出版物發行,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讀者,最好能“春風化雨”,切不可“謬種流傳”。還好,翻了翻自己寫的這些東西,均屬於坐而論道的文字,寫的是雞零狗碎的想法,有些話完全屬於戲說,對自己、對別人都不會有什麼害處。現在的書市異彩紛呈,製造垃圾是不應該的,但多一本垃圾也無傷大雅。
在書裏收錄的文字,有些是多年前教書時寫的,有些是失眠時晚上寫的,有些是旅途空閑時寫的,反正都是不鹹不淡的話。改行從事企業管理工作之後,也有空閑時間,隻是沒有規律,靜下心來碼字兒的整塊兒時間更少。凡是寫東西的人都知道,碼字兒最忌心緒煩亂,思路被打斷後就很難再接上了。讀這本書裏的文章,大家就會發現,有些文字銜接得不好,經常有哪兒不挨哪兒的地方;有的文章裏有好幾個主題,給人以“東一耙子、西一掃帚”的感覺。為什麼呢?一是因為思想貧乏,寫著寫著就沒詞兒了,於是就把幾件事兒捏到了一起;二是因為不是連貫著寫下來的,很多文章都是分若幹個時段才完成的,每次寫都沒處理好承前啟後,於是就有了拚接的痕跡。
其實,大家的經曆各不相同,每天都麵對不同的事情,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看法和想法。即使麵對相同的事情,由於所處的角度不同,看法或想法也不會完全一樣。假如能適當地進行記錄,對自己或對別人都沒什麼壞處,有時說不定有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