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個西域的富人,他的花園裏生長著兩棵樹。一棵長在路邊,一棵長在角落。主人經常沿著小路散步,因此喜歡路邊的大樹,精心地澆水施肥,對角落裏的小樹卻不管不顧。幾年下來,小樹長高了,但大樹更高。一日,有雪蓮種子被風吹進花園裏,想落腳在大樹附近,遭到了大樹的拒絕。因為大樹對自己的地盤兒十分在意,怕雪蓮分享主人的關愛。不得已,雪蓮種子轉向請求在小樹旁邊落戶,結果小樹愉快地答應了,並在太陽暴曬時為雪蓮遮陰。第二年雪蓮開花時,滿園飄香,引起了主人的注意,並從此關愛有加,不斷地為雪蓮所在的地方澆水施肥,小樹也因此受益。逐漸地,小樹的高度超過了大樹,變成了花園裏最高的樹。那棵大樹呢?因為主人的關注少了,逐漸停止了生長,終至幹枯,變成了沒有生機的朽木。
故事裏的主人、大樹、小樹和雪蓮的形象,反映出不同的人生態度。主人很偏心,對花園裏的兩棵樹不是一視同仁的,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配置資源。假如這兩棵樹的先天資質是一樣的,結果卻長成了高矮不同的樣子。為什麼?主要是主人偏心的結果。人世間不也常見到這種情況嗎?很多人都說要出以公心、平等待人,實際上很少人能夠真正地做到,或者說,做起來總是不由自主地具有傾向性。因此,厚此薄彼是家常便飯。我們可以譴責類似的不公平,強調公正如何重要,卻很難改變不公平的現象。即使輪到我們自己,也未必能做得像自己所說的那樣公平,同樣會給人以“葉公好龍”的印象。
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很難在資源分配問題上做到一視同仁。當情感參與了分配的時候,更是如此。凡是掌握著資源分配權力的人,要努力地做到把一碗水端平,盡可能地避免按照自己的好惡來分配資源,這是文明社會的普遍要求。作為分享資源的人們,包括那些希望分享資源的人們,對得到的和得不到的,都應該盡可能地抱持著平和的心態,正確地對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比如那棵路邊的大樹,因為占據了路邊的位置,輕易得到了主人的青睞,就如同得到了命運的眷顧,於是才有了足夠的肥和水,得以蓬勃生長。當雪蓮種子希望在它身邊落戶時,就等於提出了分享資源的要求,這對它的成長不會構成威脅,堅持獨霸就顯得沒有胸懷,對自己的未來也沒什麼好處。相反,牆角裏生長著的那棵小樹,雖然沒有地理的優勢,但卻懂得包容與合作,願意與雪蓮共生,因此獲得了共榮,最後實現了轉敗為勝。
分享意味著利益讓度,可能是兩種情況下的選擇:一是自己的能力有限,無法獨立地做好某件事,必須選擇與別人合作,最後與別人分享利益,否則就得不到自己所期待的利益;二是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完全可以獨立完成某件事情,並且會因此而獨享其成,這時選擇與別人合作,主要是因為從長遠著想,或者胸懷著共榮的理念。這裏,不管選擇哪種讓度利益的方式,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促成合作,或者是為了未來進一步的合作,都是經過商業性權衡的,最終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是現代社會裏人們所奉行的商業化原則,不同於慈善事業所倡導的奉獻。缺乏能力又不願意與人合作,想獨占利益卻力不從心,往往就會把事情搞砸,最後往往一無所獲;雖然有能力獨享利益,卻要讓度部分利益,有助於結成長期聯盟。
合作貴在真誠,需要有包容和開放的胸懷。允許別人分享利益,表明走出了自私和狹隘,並不意味著合作的成功。事實上,分享利益是合作的目標,具體的合作過程中難免分歧,隨時隨地都需要互相體諒和緊密配合。如果各揣心事而相互使詐,缺乏誠信地斤斤計較,合作的過程就會充滿艱辛,甚至分道揚鑣或無果而終。既然最後要分享利益,因此就免不了過程中的算計,為結算分配做好準備。如果不計得失,不講成本,最後分配時估個大數,“二一添作五”,那是違背商業精神的,也不符合合作的原則。所謂“親兄弟,明算賬”,講的就是商業原則,自己受益不能以對方的損失為代價。讓利要有依據,而且要讓在明麵上,這樣才有利於進一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