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的缺陷(1 / 2)

看到一篇美國人寫的文章,題目是《中國的教育缺陷》。作者認為,大多數中國學生的目標是進入名牌學校,即使去學他們不喜歡的專業也在所不惜;即使進入名校之後,他們也不會改變專業,最終會在他們學習的專業領域工作。以名校的MBA課程為例,通常選擇考分高的學生,卻未必具備管理才能。小學教師可能有更多的時間,為標準化考試做充分準備,而投資人士或銀行家則沒時間備考。因此,教師會擊敗銀行家,獲得攻讀MBA的資格。從這些學校招聘人才的企業,最終會發現那些畢業生缺乏進入企業管理層所需要的個人素質。其他專業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主要提供基礎教育,很少技能課程,使學生的技能缺乏多樣性。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甚至告訴他,中國普通工科院校的畢業生所掌握的知識,跟汽車修理工差不多。一些西方企業抱怨找不到合格的人才,與此同時,許多畢業生又找不到工作。截止2007年9月,多達三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畢業生沒有工作。大多數想雇用熟練工人的西方企業發現,哪怕是為了最粗淺的工作,他們也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展開培訓。這些年,中國申請專利的數量激增,但未必體現了實質性的發展。人們可能會申請一種曲別針的專利,而這種曲別針隻不過改變了形狀。當然,從發達國家的角度,批評一種尚處於現代化起步階段的製度是輕而易舉的事。他聲明他並不是在貶損中國教育的所有成就,也堅信中國將會改善教育製度並提高標準,但他確實認為,擔心中國比美國更具有競爭優勢為時尚早。中國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位美國學者誇大了中國教育的有些弊端和僵化的後果,有些說法未必正確,但他所看到的有些事情,在中國教育體製下確實存在,而且一直產生著消極的後果。多年來,我國的教育一直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從小學到大學,課程設置偏重於理論,缺少試驗課程和實踐環節,更缺少因材施教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被嚴重地忽略。不僅如此,課程的設置幾十年一貫製,缺少對時代變化的應對,或者說缺少變革和創新。

目前比較時尚的MBA教育,在國外本來是以案例教學為主的,到了我國就變了味兒,理論課程成了主體,很少切合實際的案例,更缺少對學生技能的培養。翻開所有大學的MBA教材,基本都是成係列的,涉及到管理的方方麵麵,從管理的起源到管理原理,基本上是從現有大學各管理專業的教材脫胎出來的,很多內容都是以前學過的理論知識,難怪學生畢業後沒什麼長進了。到企業工作的MBA碩士,很少有能快速適應工作的,表現出學與用的嚴重脫節。在職學習MBA課程的,充其量不過是溫故知新,或者是彌補理論上的不足,其他方麵很少收獲,特別是那些已經在企業管理崗位上有所成就的從業人員,學習MBA不過是想混一個學位,再結交一些朋友,至於管理技能的訓練,很少有人會放在心上,不僅沒有意願,也沒有機會。我曾經在一所大學學習過MBA課程,現在還保存著一整套教材,實在沒有多少新意,學和不學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