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相聚,滿心歡喜,高興的理由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是因為別後重逢。換句話說,朋友相聚的喜悅程度不僅取決於友情的深度,有時會取決於離別時間的長短。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相聚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即使生活在一個城市、一個家庭,聚會時間的總和也小於離別時間的總和,有時因為分別的時間較短,所以容易被人們忽略,似乎從來沒有分開過。從一生的時間來看,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和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時間,說起來算是比較長的。但仔細想一想,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並不是很多。這裏所說的“在一起的時間”,指的是在彼此視線範圍內的時間,全加起來也少得可憐。所以,分別是生活的常態。再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大部分時間都是獨立生活的。因此,“聚少離多”是對我們與親朋好友之間關係狀態的真實性描述。
電影裏的生離死別通常都令人震撼。作為觀眾,自然知道那是演戲,可視覺受到了衝擊,總會激起情感的波瀾。如果故事編得好也演得好,會讓觀眾們隨之傷心流淚,甚至半天也緩不過勁兒來。在實際生活,死別從來是令人心碎的,生離則很少見到電影裏那樣的悲傷。通常情況下,朋友間的別離都是暫時的,彼此相信後會有期,所以叫“惜別”,並且說“再見”,情感上不會大起大落。高中畢業時,幾個好哥們兒各奔東西,曾經體驗過離別的感受,覺得有些失落。一方麵是由於對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和哥兒幾個形影不離的留戀,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充滿了擔憂。大學畢業時也有些傷感,但更多的是對未來工作的期盼,就好像武打電影裏學成下山的和尚,離心似箭,喜悅的成分多過愁緒。
參加工作後,曾經幾次變換工作,基本上都是組織安排的。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熟悉的同事,心情多少會抹上一層灰色。然而,那種落寞不過是幾天的工夫。在新的環境裏,與新的同事交往,忙於新的工作,沒有多少懷舊的時間。不管在哪裏,總有身邊的朋友調動工作或遠走他鄉,離別時也會有傷感,通常都是轉瞬即逝,並不會產生心底裏的震動。感觸最多的時候,就是參加員工的追悼會,特別是參加年輕員工的追悼會,會生出許多感慨,能真正地體會到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脆弱。
當然,死亡屬於永遠的別離。無論在東方還在是西方,當人們麵對這樣的離別時,都不可能輕描淡寫,巨大的悲痛是自然而然的。在許多西方國家,墓地坐落在社區裏麵,與活著的人們毗鄰而居,去那裏懷念也比較方便。中國人沒有這樣的習俗,也沒有西方人那種對待死亡的觀念,因此對死別顯得更加哀戚,日後在清明時才會去祭掃,藉此實現陰陽對話,或多或少懷有恐懼。
除此之外,戀人分手也會令人傷心。有時因為外力的作用,使互愛著的男女被拆散,也就是所謂的“棒打鴛鴦”,這會讓雙方痛不欲生。有時因為愛情發生了變故,其中有一方不再愛對方,於是奮力地掙脫束縛,離別等於解放;如果另一方堅守著舊有的情感,麵對分手會肝腸寸斷或痛不欲生。不過,當雙方都已經不堪忍受時,分道揚鑣時就沒有悲傷,甚至還會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