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電視裏有幾個演員,接受專欄節目主持人的采訪,彼此稱讚對方的修為。前天還是電影學院的學生,昨天演了個不上不下的電視劇,與觀眾混了個臉兒熟,今天就能有很高修為嗎?事也湊巧,不日又看到個地產界的“大腕兒”,登山航海、遊走網絡,大談“商人要回報社會”。他認為“商品都是有生命的”,“應該像對待生命那樣去愛護”,儼然像個充滿愛心的企業家,被抬轎子的人推崇為“個人修為很高”的房地產界領袖。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認為“具有很高修為”的人,近日成了網民的眾矢之的,很多人說他“為富不仁”。
現在,有很多人熱衷於大談“修為”,冷不丁覺得有些新鮮,而且顯得比較深奧。什麼是修為?在佛學中,修為被解釋為通過修煉之後達到的境界,指的是一種修煉的結果。不過,修為也是個過程,修與讀經有關。通過研究佛法,領悟佛教的真諦,屬於修行的重要部分。為,主要指踐行佛法,在行動中印證和參悟佛法,也屬於修行的重要部分。換句話說,修為,或者叫修行,包括著學和做,或邊學邊做、邊做邊學,最後實現知行合一,達到覺悟的理想境界,也就是佛門所說的“修成正果”。
在日常生活中,修為被解釋為一種狀態,指一個人的修養、素質和能力等水平的綜合,同樣離不開學和做的過程,重點不在於即時的狀態。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需要學習,更需要實踐,是知行一體化的過程。理論上的準備有時是必要的,例如,去學校裏學習,或專心地讀書,了解一些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相當於了解別人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接受間接的實踐經驗。
不過,不管學得怎樣好,也不管學到了多少道理,終究屬於紙上得來的,管用不管用還很難說。隻有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才能驗證那些曾經學來的道理是否正確、是否管用。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修心,也是為了修身,但隻學不做是修不成的。比較起來,“做”比“學”更重要。正如毛澤東曾說的那樣:“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爭,就是從戰爭中學習。”有時“修”與“為”是分不開的,“為”的過程也就是“修”的過程。
因此,修為可分為兩種:一是讀書,並據此應用;二是實踐,並從中學習。出現在不同時間或空間的人和事,有些規律可能是相同的,可以用以往總結出來的理論或觀點加以觀察,用以往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解決,包括別人的經驗,也包括別人總結經驗後所形成的理論,都可以拿來加以應用。不了解別人的經驗或理論,可能因為讀書不多,也可能因為讀書沒有針對性,都屬於缺少“修”的功夫。然而,很少有簡單重複的事情,在不同情況下,人和事可能有許多不同,不同人之間的差異就更多了,僅僅依靠讀書是遠遠不夠的。
具體實踐中,經常需要當事人不斷地創新思維,用全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也許,創新的過程與以往的學習有些關係。有時,新的方法就來自於以往經驗和知識的組合應用,但已經從本質上超越了以往,形成了以往不曾有的經驗、方法和理論。很多情況下,人們是沒有經驗可借鑒的,隻能根據實際麵臨的問題試探各種全新的解決方法。試探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即所謂積累經驗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修”的過程。不同在於,這時“修”的不是書本上的東西,而是實踐中的東西,即先“為”後“修”,或者邊“為”邊“修”。
當然,修為作為一種過程,並非指向一時一事,而是指達到覺悟人生境界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修為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積澱和感悟。人們相互間的差異,並不在於有沒有修為,而在於是否自覺地修為,在於修為層次的高低和達到理想修為層次所需要時間的長短。一般情況下,經曆過同樣的人生時段,學得多、做得多的人,再加上具有悟性,勤於思考,包括善於反思,在修為方麵的進步就會快一些。儒家也有類似的理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修為也是人生的一種狀態,反映出對人生理解的程度,包括對人和事的理解,也包括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對篤信佛教的人來說,修為意味著有慈悲之心,不僅要胸懷普度眾生的理想,而且要付諸於普度眾生的行動。凡塵俗世裏也有許多修為很高的人,他們看透了世事人生,把握了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通常能從容地麵對一切,對成敗得失表現出淡定的情懷。最為可貴的是,修為高的人都有仁愛之心和利他的品質,總是自願地幫助弱小、扶危濟困,如同高擎著文明的火把,照亮了很多人前進的道路。相形之下,有些自詡為具有修為的人,不僅胸無點墨,而且自私狹隘,沒怎麼“修”,更談不上“為”,不管說得如何動聽、裝得如何高雅,本質上都是俗不可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