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明遐思(1 / 1)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周代。原本為農耕遵循的時令順序標誌,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在北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說的也是節氣時令。換句話說,原來的清明節是比較單純的,並無祭奠先人的內涵。後來有了寒食節,傳說起源於山西,在清明的前一天,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到後來才逐漸地與清明節合二為一,使清明節帶上了慎終追遠的人文色彩。

其實,寒食節的起源更為久遠,源於遠古人類對火的崇拜。古人生活離不開火,但火又給人類造成災害,於是他們以火為神靈,所以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燃起,稱之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征物進行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改火節演變為寒食節,開始時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後來演化為祭祀先人。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到了唐代才得到皇家承認。曆經兩千六百多年,不管是古代的寒食節,還是今天的清明節,已經成為大眾的傳統性活動日,具有特殊的社會價值、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唐朝以前,寒食節掃墓祭祖被視為“野祭”。到了唐代,才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除了祭掃,還有寒食飲食、插柳、踏青、詠詩、蕩秋千、玩兒蹴鞠等多種習俗,曆朝曆代均有變化,可見寒食節的風俗不僅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並更新著內容的。即使是慎終追遠、感恩先人,掃墓也隻是一種形式,心裏的懷念才是根本。

現在提倡網上祭掃,還沒有得到很多人的響應,可能是因為在心理上難以接受。不過,網上祭奠先人的方式,同樣會達到墳前祭掃的效果,相信未來會蔚然成風。其實,祭奠逝者是需要肅穆的,在安靜的環境中心裏的默念和祈禱,也許是最能喚醒感恩和記憶的。看看今天城市的墓地,每逢清明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祭拜者的心靈能獲得安寧嗎?假如死者泉下有知,是否也會不勝其擾呢?在一個難以專心致誌的地方,四處是人,還能夠實現陰陽交流嗎?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當我們麵對死者肅立的時候,重要的是心底裏的那份懷念、感激和祝福,懷念他們的愛,感激他們的恩,祝福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裏獲得安寧。所有這一切,都需要生者活得更好,而不是相反。假如對先人的祭奠,隻是喚醒生者的悲痛和煩惱,死者會安寧嗎?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讓生者有不朽的愛,讓死者有不朽的名!”這種愛在我們心裏,這種名也在我們心裏。隻要能夠在我們的心裏收藏著對先人們愛的溫馨,永遠地記住他們的好,不辜負他們的期望,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他們就會永遠快樂地活在我們的心中。

每年都有清明節。這天,我們會特別地想起逝去的親人和朋友。正是因為他們曾經給與我們生命、愛心、幫助或友情,才使我們現在能夠活著或者活得更好。這樣的恩澤,這樣的愛,不僅令我們心懷感激,也希望能夠世代傳承。然而,對於善良的人來說,懷念是永久的,並不僅限於清明節這一天。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凝神肅立,讓我們的心靈跨越時空,飛回過去,飛到曆史的遙遠,去和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先輩們交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懷念,知道我們的快樂,希望他們在那虛幻的世界裏得到安息。

盡管祈禱隻是一種虛擬,卻會使我們自己的心靈得到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