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衝鋒,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牆直向海塘壓來……月影銀濤,光搖噴雪,雲移玉岸,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騰,奮蹄疾馳……但潮來得快,退得也快,頃刻間,塘上潮水退得幹幹淨淨。
金庸本名查良鏞,他幼時即熟悉每年農曆八月十八的“海寧潮”,這是他生命中刻骨銘心的“海寧潮”,所以,他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以動情的筆觸寫下“十萬軍聲半夜潮”這一大自然的奇觀。
地處錢塘江北岸的海寧在清末和民國初年,不論叫海寧州還是海寧縣,都屬杭州管轄,1935年後才歸嘉興。這個以海潮出名的濱海小縣自古以來人文鼎盛,被譽為“文化之邦,藏書之府”。據吳晗的《江浙藏書家史略》統計,海寧曆代藏書家達38家,超過紹興、嘉興、海鹽等地,僅次於杭州,文風之盛,可見一斑。近代以來著名的人物王國維、蔣百裏、徐誌摩都是海寧人(蔣、徐還是查家的親戚),查家也是人才輩出。
1923年,查良鏞出生在海寧袁花赫山房(今袁花鎮新偉村一組)①,“一個五進院的大宅子裏,院內有90多間房子和一個大花園。”②赫山房離觀潮勝地鹽官鎮相去不過十數裏地,幼時他幾乎每年都要跟母親去看海潮,上小學時做童子軍,還在石塘邊露營過,半夜裏瞧著滾滾怒潮洶湧而來……
良鏞的“良”是排行,他這一輩兄弟的名字中全有一個“良”字。《海寧查氏族譜》稱,先祖查瑜以下六世,沒有嚴格的字輩排行。自第七世起規定了字輩排行:“秉誌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到查良鏞這一代正好是“良”字輩,再往下是“傳”字輩,“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祖父給查良鏞取了個小名宜孫,因他排行第二,上麵還有一個哥哥,大人都叫他宜官。“宜”“二”在海寧方言中同音。③
在他出生的年代,軍閥混戰連綿不斷,1924年上半年浙江軍閥盧永祥與江蘇軍閥齊燮元為爭奪上海地盤,壟斷鴉片買賣,在離海寧不遠的上海附近大打出手,史稱“齊盧之戰”。9月,孫傳芳乘機自福建長驅直入浙江,趕走盧永祥,獨霸浙江三年之久。1927年國民黨和蔣介石的勢力進入江南,南京國民政府在“四一二”政變的血泊中浮起。
在動蕩的亂世,海寧仍保持著一份難得的從容與安寧,使查良鏞得以平靜地度過飄逸著書香的童年、少年時代。
① 杭州東南日報社檔案中有查良鏞1946年親筆填寫的簡曆,“出生年月”一欄是“民國十二年二月”。1947年3月的“職工名冊”上,他的年齡一欄是“二十五歲”。1955年10月5日他在《新晚報》發表《漫談
》第一句說,“梁羽生弟是我知交好友,我叨長他一歲”。梁生於1924年3月22日,屬鼠。查良鏞弟弟查良鈺說:“小阿哥良鏞是屬豬的,生在陰曆1923年底,陽曆1924年初。”見賓語、潘澤平《金庸是我的“小阿哥”》,《人物》2000年第7期,114頁。劉國重考證,如他確實屬豬,也確實生於2月6日,應不是陽曆2月6日,而是陰曆癸亥年二月六日,即1923年3月22日。
② 賓語、潘澤平《金庸是我的“小阿哥”》,《人物》2000年第7期,114頁。
③ 金庸《月雲》,《收獲》2000年第1期,135頁。另一說他小名宜生,行二,叫二官。鍾文《查良鏞》,《海寧人物資料》(二),137頁。
一、海寧查家
自唐宋以來查氏即是大族,“查祝許董周”是海寧的五個大姓,查姓居首,查家成為曆久不衰的名門望族,袁花鎮上姓查的人很多,有“袁花鎮,查半邊”的說法。①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查氏先人查瑜為避兵禍,攜妻帶子,從婺源沿著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順流而下,先在嘉興落腳,不久發現海寧龍山(即袁花)一帶土地肥沃,依山麵海,民風淳樸和婺源相似,而且海寧與查家祖籍休寧的舊名相似,遂決定在龍山之東定居下來,時在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從此,他恪守祖訓,以儒為業,耕讀傳家。到查良鏞出生時,查家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百多年。②
明清兩代,海寧查氏科甲鼎盛,成為江南有數的“文宦之家”。民國《海寧州誌稿》載,明代查氏中進士6人,中舉人17人,查繼佐是1633年(明崇禎六年)杭州鄉試的亞魁(第二名),負有盛名的畫家、學者。到了清代,查氏科甲更盛,有進士14人、舉人59人,僅康熙年間就有10個進士。查慎行本名嗣璉,和二弟嗣瑮、三弟嗣庭都是翰林;此外,堂兄嗣韓、侄兒查昇也是翰林;大兒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進士,當時有“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之說。查昇以人品、書法深得康熙器重,入值南書房三十八年。康熙親書“嘉瑞堂”匾額賜予袁花的查氏宗祠,還有“澹遠堂”“敬業堂”匾額分別賜予查昇、查慎行。海寧查家被譽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查家三兄弟的藏書聞名遐邇,查慎行藏書處在袁花鎮西南三裏,名“得樹樓”,藏書兩三萬卷。查嗣瑮藏書處在袁花鎮橫漲橋邊,名“查浦書屋”,有書五千卷。查嗣庭的藏書室在袁花西南,名為“雙遂堂”。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