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的發現
1865年,歐洲蔓延著一種可怕的蠶病。健康的蠶寶寶因感染上這種病,一夜之間就死掉了一大批。這種神秘的疾病也侵襲了法國阿萊省的蠶種。許多靠養蠶為生的法國農民心急如焚,他們聯名給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教授寫信,懇求巴斯德研究出克服疾病的方法,救救他們的蠶寶寶。
巴斯德來到蠶區。通過觀察後,他發現了一種橢圓形的微粒,這種微粒存在於病蠶和桑葉上。這就是病源,教授興奮起來。他發現這些微粒是活的,並能很快地繁殖後代。蠶就是因為吃了這種含病源的桑葉,才會得病死去,這種微生物能大量吞食蠶寶寶。巴斯德為人類發現的致病的微生物,被稱為“病菌”,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致病微生物。
巴斯德把病蠶帶回了巴黎實驗室,並細心研究,兩年以後,他終於找到了答案:通過有病的蠶卵,蠶病被一代又一代遺傳下去。隻要消滅了有病的蠶卵,就可以培養出健康的蠶群。於是,巴斯德打死產完卵的雌蛾,並加水把它磨成糨糊,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如果發現成糨糊的雌蛾體內有病菌,就把它產的卵燒掉;沒有病菌,就把它產的卵留下,用沒有病菌的蠶卵繁殖後代,這樣蠶病就不會傳染。
1869年,法國養蠶業采納了巴斯德首創的檢種方法。他的偉大發現和製止病菌的理論挽救了瀕臨危亡的蠶絲業,拯救了法國的工業,繁榮了法國的經濟。
小小微生物可以織布嗎
衣服和各種紡織品的原料,無非是棉、絲、麻、毛,以及各種化學纖維。
自然界還有沒有別的天然纖維可以充當衣服的原料呢?早在19世紀的時候,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就已經發現,有一種膠醋酸杆菌能使酒變成醋,還會“吐”出一根根細絲。
美國科學家布朗對這種有趣的細菌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它的一種膜上有一些細孔,能把葡萄糖變成很細的纖維噴出來。盡管每個細菌一天隻能生產三四毫米長的細絲,但這畢竟說明細菌也能生產出“棉花”纖維。
布朗在實驗中發現,如果在膠醋酸杆菌的培養基裏,滴入紡織、造紙工業中廣泛使用的一種熒光增白劑,這種細菌受到刺激後,就會把許多細絲合並在一起,使纖維變粗,而且生產速度也會加快3倍。令人感興趣的是,這種纖維長而堅實,質量比棉麻纖維還好。用這種纖維造出來的“紙”,薄而堅韌,質地柔軟,猶如一張潔白的濾紙。後來,他利用膠醋酸杆菌收獲了第一批“棉花”,它的纖維比天然棉花長,因而織出來的布更加結實。細菌的繁殖速度快,數量多,一旦大規模培養,就能生產出大量的細菌纖維。
英國科學家沙加爾別出心裁地用黴菌的菌絲體做原料,居然也製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纖維,用這種菌絲纖維也可以織布做衣服。黴菌的菌絲是怎樣變成可以織布的纖維的呢?要知道,黴菌的菌絲纖維相互交叉黏合,纏繞在一起,會形成菌絲的纖維網絡。科學家把這種菌絲纖維網絡濾去水分,像造紙一樣,經過濕法成網、幹燥和化學增塑等工藝處理,便得到了一種菌絲布。
目前,菌絲織布還隻是在實驗室裏進行小規模試驗,然而這種新方法的優越性卻已顯現出來。製作這類菌絲布所需的時間很短:48小時就能在5升的培養罐中製成500克菌絲纖維,這比絲、棉、麻、毛等天然纖維的生產周期不知要快多少倍,甚至比化學纖維的生產周期還短。製作這種菌絲纖維的成本也非常低廉,隻要給黴菌提供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供應一些糖蜜,就可以大量繁殖、大批生產了。
眼下科學家正設想,借助遺傳工程,將細菌控製菌絲纖維的基因轉移到光合細菌的細胞內,讓這種細菌在陽光下大量生產菌絲纖維,以便織出又好又多的菌絲布。
細菌可以成為人類的大夫嗎
有些細菌不會使人生病,反而能給人治病,因而被人們稱為細菌大夫。
在進行皮膚和髒器移植時,人體的排異作用常會使手術功虧一簣。在這方麵,細菌大夫成了外科醫生的得力助手。科學家在霍亂菌的分泌物中,發現了一種能抑製人體排異反應的蛋白質,隻要在移植手術前一天,給患者注射這種蛋白質,手術後患者就不會發生排異反應。如今,在細菌大夫的幫助下,排異作用最強的皮膚移植已獲得了成功。
白血病是血液係統的惡性腫瘤。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可以用來治療白血病的細菌大夫——白細胞細菌。這種細菌分泌的毒素,能一舉殺死動物體內的白血病細胞,使動物霍然而愈。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種細菌毒素對人體的白血病細胞,也有很強的殺傷作用;不僅如此,它對肺癌和子宮癌細胞也有良好的殺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