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人體奧秘篇(3)(1 / 3)

有的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乙酰膽堿類藥物注射到貓的腦幹裏,此時貓眼快速運動進入睡眠狀態。經研究當腦幹裏某神經元放出乙酰膽堿進行溝通信息時,另一種神經元就停止放出去甲腎上腺素和羥色胺,前一種神經元將信息傳至大腦皮層,皮層的高級思維和視覺中心,借助已存的信息去解釋、編織成故事,夢就產生出來。在夢境裏為什麼隻見“境像”,嚐不出五味,聞不到香臭,這是因為快速眼球運動期間發射出的是視神經元,而不是味覺、嗅覺神經元。為什麼夢醒片刻就記不住夢的內容,這是由於夢的儲存僅在短暫記憶裏,而長期記憶庫的去甲腎上腺素和羥色胺處在封閉狀態。

當然,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對夢的解釋和研究也不是完全正確的,有些解釋還欠妥和過於簡單。但可以相信,隨著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發展,當代和未來的心理學和生理學家們會對夢作出更準確、更完善的解釋。

人類的血液可以再造嗎

1979年4月3日,一位61歲的日本老人因患胃潰瘍,吐了大量的血,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必須馬上給他動手術輸血,可是,這位患者的血型極為罕見,醫院裏根本沒有這種血型的血漿。

眼看患者奄奄一息,時間不能再等了,主持手術的內藤良一醫生當機立斷,決定把1000毫升白色液體注射到患者體內,然後進行手術。結果患者起死回生,得救了。

這種白色液體就是新發明的白色人造血漿。

1965年秋天的一個上午,在美國亞拉刀馬大學醫學中心的實驗室裏,克拉克教授和他的助手們正在緊張地做著一項生物化學實驗。

糟糕!突然,一位助手輕輕地叫了一聲。原來他因為不小心,把一隻實驗用的老鼠給掉進了盛有溶液的玻璃容器裏了。當時大家正忙著,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小的事故。

3小時以後,實驗做完了,大家開始整理容器和實驗器械。克拉克教授突然發現那隻玻璃容器裏的老鼠正在溶液裏鑽來鑽去。

這是怎麼回事?克拉克檢查了那隻容器,裏麵裝的是作為麻醉用的氟化碳溶液。在一般情況下,老鼠掉進水裏或溶液裏都得淹死。這隻掉進氟化碳溶液裏的老鼠怎麼能活這麼長的時間呢?

經過一番研究,克拉克教授發現,氟碳化合物能夠溶解和釋放氟氣和二氧化碳。老鼠正是靠著氟化碳的這個特性活下來的。

克拉克教授沒有放過這個偶然現象。他進一步思索,在血液裏,紅細胞起著輸送氧氣和運載二氧化碳的任務,氟碳化合物既然也具有同樣的性質,能不能用它來代替人血呢?他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並把研究結果發表了。

克拉克教授的發現引起了年輕的日本醫學工作者內藤良一的注意。他專程來到美國,拜訪了克拉克。回國以後,他馬上開始了利用氟化碳製造人造血的研究。

內藤良一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工作,終於研製出了這種乳白色的“人造血”。1979年4月3日的臨床應用成為了第一個成功的範例。

1980年8月,我國科學家也研製成功人造血液,它是氟碳化合物在水中的超細乳狀液。這種奇妙的人造血液,與真正的人體裏的血液是有所不同的:它不像人們常說的“鮮紅的熱血”,人造血液卻是白色的。自然的人體血液具有不同的血型,不同型號的血液是互不相溶的,而人造血液不分血型,不管哪種血型的人都能使用。所以,人造血液是名副其實的萬能血液。它注入人體後,能同人體的正常血紅細胞一樣,具有良好的載氧能力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

因此說它是一種紅細胞的代用品。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胰島素

糖尿病患者不管喝多少水,仍會覺得口幹舌燥,而且排尿量也劇增;不論吃多少食物,其體重都不會增加,反而會急劇下降,消瘦乏力,直至死亡。我國古代的醫生曾經大膽地嚐過這類患者的尿液,發現尿中有淡淡的甜味,這說明尿中含糖,從而解釋了為什麼這類患者的尿液會招引小蟲子。因此,在人類曆史上這種病最早被定名為糖尿病。在過去,人們一旦談及糖尿病,就膽戰心驚,胰島素的發現給糖尿病患者帶來了希望。加拿大的兩位年輕人:班廷和白斯特,發現了胰島素,拯救了許多糖尿患者的生命。

班廷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醫學院的青年教師,童年時他的一位女朋友因患糖尿病而死去,使他對糖尿病有很深的感觸,以後一直試圖找到醫治糖尿病的方法。當時,班廷隻知道胰髒與糖尿病有關,切除動物的胰髒會引發糖尿病及昏迷等症狀,一兩周內動物必然死亡。他反複思考: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糖分為什麼與眾不同,即不能轉變為身體需要的燃料而加以利用,使之變成熱能呢?

一些有名的生理學家認為胰島分泌的這種未知的內分泌物能調節糖代謝,使血液中的糖分保持一定的含量,不至於太多,也不至於太少。其中有一位性急的科學家給這種還未經證實的內分泌物起名叫“胰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