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水仙操》
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肯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
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李商隱《板橋曉別》
那時,學琴三年的伯牙,一直未能學得古琴的最高境界:“移情”,也就是從琴聲之上望見那個想象的世界,獨坐幽篁,而神遊天下。所以,伯牙一直有些些鬱悶。
他的老師成連說:“吾之學,不能移人之情,吾師方子春,在東海中”,於是帶著幹糧等與伯牙一起來到蓬萊山下,卻留下伯牙說:“吾將迎吾師”,於是刺船而去。
這一去竟多時不返,伯牙心悲,延頸四望,但聞海水汩波,山林窅冥,群鳥悲號,仰天歎說:“先生將移我情矣。”
於是援琴作歌:“繄洞庭兮流斯護,舟楫逝兮仙不還,移形素兮蓬萊山,嗚欽傷宮兮仙不還。”
於是,學成了移情大法,而成為一琴操妙手。
而此曲就是《水仙操》。
伯牙看海,從浩瀚無邊的境界裏望穿秋水,隻見得那水仙已乘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是為移情。
唐朝的詩人李鹹用把這個典故寫成了詩《水仙操》:
大波相拍流水鳴,蓬山鳥獸多奇形。琴心不喜亦不驚,安弦緩爪何泠泠。水仙縹緲來相迎,伯牙從此留嘉名。嶧陽散木虛且輕,重華斧下知其聲。檿絲相糾成淒清,調和引得薰風生。指底先王長養情,曲終天下稱太平。後人好事傳其曲,有時聲足意不足。始峨峨兮複洋洋,但見山青兼水綠。成連入海移人情,豈是本來無嗜欲。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將軫玉。
《枯木禪琴譜》說“因隨成連先生入海,聽澎湃之音,悟得琴理,所謂海上移情者也。韻淡調疏,須輕彈低拂為妙。”
整一曲《水仙操》,果然都輕彈低拂,那心思靜謐,波瀾不驚,靜靜地成一幅王維的詩:“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樣的點點琴聲,讓人總想起日本的一個俳句:“今夜月溶溶,廚房後門水一泓,顫顫水仙容。”說的是那月光下,一泓清水映照著水仙的麵容。很清淨的世界,連廚房也有幾分聖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