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萬裏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1 / 2)

關山萬裏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

關山萬裏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李白《關山月》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橫笛關山月,誰解金閨萬裏愁。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雁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相和歌辭?從軍行》

關山月——關山上的月亮,有什麼情感比這關山上的月亮更加讓人思鄉而黯然神傷?所以《樂府解題》曰:“《關山月》,傷離別也。古《木蘭詩》曰:‘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關山月本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為守邊將士馬上所奏的軍樂中的一類。西漢武帝時興起,後來流失了,最早僅在梁、陳朝代有詞傳承,唐代被眾詩人續寫,後來幾經輾轉,被後人改編而流傳下來一首可以配上李白這《關山月》的琴曲。

中國曆史的長空上,從來都不缺少守邊將士望鄉不能歸的悲傷思緒,而每每吹起這樣的思鄉之曲,最讓人神傷。

從那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而被匈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的時候開始,一直到這李白所寫詩詞的唐代,那唐軍依然與吐蕃連年苦戰於青海灣,這無休無止的戰爭,讓那戌邊的戰士一代又一代要悲傷地望月思鄉。在這些讓人思鄉萬裏的關山之上,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所以李白要悲傷地歎:“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用生命的代價來思念家鄉,人生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麵前,你不知道我愛你,也不是明明知道我們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這樣的將生命抵在刀尖之上的遠望當歸,而最後,亦隻能以魂魄隨浮雲相回。所以,聽到此《關山月》的眾多詩人們,心裏惻惻難安,而要頻頻寫詩來平撫自己內心的悸動。

所以王昌齡登樓吹曲望鄉時說:“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橫笛關山月,誰解金閨萬裏愁。”

而劉長卿每夜聞長洲軍笛聲時也心有惺惺:“隻憐橫笛關山月,知處愁人夜夜來。”

《關山月》的曲由六個樂句組成,李白《關山月》的12句詩,正好配以樂曲的6個樂句,12個樂節。

聽這首曲,看那綿延的山影之上浮著那明月,照著自己也照著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想那家裏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重了桂花,而那親人抱膝燈前夜深時,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首曲,聽到第二遍的時候,就要落下淚來。

不是很喜歡唱出李白《關山月》的歌詞的版本。

有些情緒,不能言說,隻消靜靜地聽琴就好。而有些詩,也是和著琴曲靜靜地看就好,一個人安靜地想那幅水墨山水畫般的思念。正如王昌齡無言的歎:“腸斷關山不解說”,而無言地看:“依依殘月下簾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