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為何有三弄(1)
梅花為何有三弄
——《梅花三弄》
臨水縱橫回晚,歸來轉覺情懷動,梅笛煙中聞幾弄。秋陰重,西山雪淡雲凝凍。
美酒一杯誰與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魚旌旆擁。將何用,隻堪妝點浮生夢。
——蘇軾《漁家傲》
你的身影
你的歌聲
永遠映在
我的心中
昨天雖已消逝
分別難相逢
怎能忘記
你的一片深情
——蔡琴《戀鄉》
東晉,那王羲之的第三個兒子王徽之赴召京師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其所乘的小船停泊在這都城附近的青溪上。
此時桓子野乘車從岸上過,有船中客人說:“此桓野王也。”
王徽之便令人對桓子野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子野此時已是顯貴之人,曾在淝水之戰裏與謝玄等率八萬軍士擊破前秦大軍於淮南,一戰而保下了江南的半壁河山,從此確定了南北朝長期分裂的格局,此格局直至兩百多年後,才被隋文帝楊堅統一。而隨著這場戰役還流傳下來了眾人皆知的三個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一場戰役,成傳奇,而兩個人的相遇,成一曲。
被攔車求曲的桓子野平素也聽說了王徽之的名聲,所以下車,坐在當時叫做胡床的小馬紮上,為王徽之吹了三調,弄畢,便乘車而去,客主不談一言。
這麼安靜的分別,如山水相對無言卻聲色嫣然,讓人想起劉虛的詩“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桓子野如落花偶然落到此水間,短暫的一場馥鬱著香氣的相遇,竟成一曲《梅花三弄》——音樂一回三轉,在同一主題樂段上徘徊往複三次,故稱為《三弄》。
當王徽之聽此曲的婉轉徘徊,我能想象他無言的麵對,有些感動,於無聲處。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而此《梅花三弄》亦叫《梅花落》,本笛中曲,後改為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基本歎的是別離,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則大多讚的是梅花。
那笛聲雖有別離的三分愁,如宋詞:“小小閑窗底。曲曲深屏裏。一枕新涼,半床明月,留人歡意。奈梅花引裏喚人行,苦隨他無計。幾點清觴淚。數曲烏絲紙。見少離多,心長分短,如何得是。到如今、留下許多愁,枉教人憔悴。”
然而,以一支好曲相送的別離卻又是別來花照路,用一曲照亮行路的前程,讓那行走的人一路不寂寞。在梅花三弄裏歎人生杳似浮萍,又翻成輕別,將深恨都付與東流。
這樣用一好曲為一個人留連,當下一歎三回轉,而別後,亦是“關山孤月下,長吟入夜清。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驚。行觀思舊賦,坐憶舊鄰情”——那份念情如山水綿延,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