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君王卷土來(1 / 1)

八千子弟歸何處,萬裏鴻溝屬漢家。

弓斷陣前爭日月,血流垓下定龍蛇。

拔山力盡烏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

——靈一《項王廟》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歌》

霸王卸甲之後,發生了什麼?

《史記》裏說,霸王來到烏江岸邊,那烏江的亭長對項王說:“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於是,將不忍殺之的千裏馬送給亭長後,自己與部下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有十餘創傷。當看見那漢騎司馬呂馬童,項王說:“若非吾故人乎?”

然後對呂馬童說:“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於是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羽就這樣,被五人分屍,真讓人慟然無語。是啊,這樣的收梢,讓那《十麵埋伏》也要在倉皇追捕中不忍再講述下去而戛然停止。

《霸王卸甲》,樂曲的開始有幾分與《十麵埋伏》相似,然而,那曲調卻先已蒼涼黯啞,全曲共分十六段:(一)營鼓;(二)開帳;(三)點將一;(四)整隊;(五)點將二;(六)出陣一;(七)出陣二;(八)接戰;(九)垓下酣戰;(十)楚歌;(十一)別姬;(十二)鼓角甲聲;(十三)出圍;(十四)追兵;(十五)逐騎;(十六)眾軍歸裏。

這標題的名字看起來似乎步步皆井然有序,然而,一聽樂曲,就已經知道,是招招敗退,那倉皇,那彷徨,那淒惶,那驚慌,坐聽這琵琶聲,方寸心裏攢聚千百箭。

樂曲一腔壯烈,若那猛虎嘯洞壑,饑鷹鳴秋空,翔雲列曉陣裏,殺氣赫長虹。

那年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呼吸八千人,橫行起江東。

而如今——美人帳前草草軍情變,眼見月下旗旌亂,褫衣推枕惜離情,遠風吹下楚歌聲,正三更。撫鞍欲上重相顧,豔態花無主。手中蓮萼凜秋霜,九泉歸路是仙鄉,恨茫茫啊。

樂曲一路如急流奔騰而下時,竟在緩灘處彎處一段婉約,亦是一曲《虞姬怨》,聲聲泣訴:

妾本江南采蓮女,君是江東學劍人。逢君遊俠英雄日,值妾年華桃李春。年華灼灼豔桃李,結發簪花配君子。行逢楚漢正相持,辭家上馬從君起。歲歲年年事征戰,侍君帷幕損紅顏。不惜羅衣沾馬汗,不辭紅粉著刀環。相期相許定關中,鳴鑾鳴佩入秦宮。誰誤四麵楚歌起,果知五星漢道雄。天時人事有興滅,智窮計屈心摧折……君王是日無神彩,賤妾此時容貌改。拔山意氣都已無,渡江麵目今何在。終天隔地與君辭,恨似流波無息時。使妾本來不相識,豈見中途懷苦悲。

和伊死別後,雪刃飛花髓,虞姬已命斷楚聲裏。這半生奔走,最後卻留不住紅顏為伴,就算手握無邊江山也是憾啊。

這樣的生離死別,屠洪剛的《霸王別姬》唱得悲壯:

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蕩盡綿綿心痛/望蒼天/四方雲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愛你那一種/傷心處別時路有誰不同/多少年恩愛匆匆葬送/我心中你最重/悲歡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換我豪情天縱/我心中你最重/我的淚向天衝/來世亦當稱雄/歸去斜陽正濃……

最後的一段,餘音消停處,當中撥一弦,就斷然停止,是半聲的歎息,那歎息才起還沒落,就結束了。

突然的靜寂,讓聽者亦是與項羽一樣拔山力盡,然而在未落的那半聲歎息裏的意猶未盡下,霸業休休騅不逝,英氣已經斷在烏江流水上……

連蘇軾也要為這樣的霸王和虞姬作詩:“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蒼皇不負君王意,隻有虞姬與鄭君。”

中國的琵琶,總像是一幅花鳥畫上的鎏金、飛金、泥金、灑金,最後的成畫總是最流光溢彩。聽《霸王卸甲》還是聽《十麵埋伏》,就像是聽這樣的一幅框沿上鎏著金的、背景上灑著金的、花瓣上描著金的、鳥的翅膀上飛著金的畫……

以前喜歡《十麵埋伏》,自從知道《霸王卸甲》之後,自己更是喜歡,因為戰爭已然結束。

霸王卸甲之後,青燈談笑,壯懷已銷。

樓群裏數聲殘角,吹徹紅葉霜曉。

——願歲歲靜煙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