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是告誡人們,一生絕不可犯的三個錯誤。
在孔子看來,少年正是生機勃勃的時候,一切剛剛開始,離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外表雖然已經像個大人,但肢體骨骼還未真正長成,血氣輕浮,不夠牢固,此時正要注意加強營養、鞏固身體。然而這個時候的青年由於自製能力較差,意氣用事,做事全憑衝動,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的誘惑而傷害自己。
時下逐年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代社會在為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的同時,也製造了太多的誘惑,如各種仿真的遊戲玩具、隨處可見的三級網站、賭博娛樂、色情加暴力的影視轟炸。這些即便是成年人都難以抵擋,更何況自控能力還比較弱的青少年了!
一個14歲的少年,從小性格比較內向,尤其是上初中後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平時喜歡上網,看黃色錄像,經常瀏覽非法的色情網站,不知不覺沉溺其中。
2007年5月14日中午11點多鍾,少年從網吧出來,看過色情網站之後便產生了想與異性親密的衝動。他騎自行車路過油菜地,正好遇見往學校去的10歲小女孩。此時正值中午時分,田野上已經沒有勞作的人,少年頓時產生了一種邪惡的衝動,便上前用雙手扼住小女孩的頸部,將她摔倒在地。小女孩嚇得叫起來,少年心裏一陣緊張,不顧小女孩的反抗用力卡她的脖子,直到她失去反應。少年見小女孩已經死亡,便把她的屍體拖到路邊的油菜地裏,將褲子脫下……一起不該發生的悲劇就這樣發生了,麵對莊嚴的法庭、悲痛欲絕的被害人家屬,少年低下了頭,流下了悔恨的淚水。但此時此刻,悔之晚矣,一條鮮活的生命已經太早地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而同樣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年所為此付出的代價,將是終生的悔恨!如果早早的戒絕色欲,或者家長作為監護人起到監護的責任,想必結局也不會如此慘痛。
青年戒色,不僅僅是說“不要因為禁不住色誘而犯罪”,也有“節欲”的含義。現在的青少年生理成熟遠遠早於心理成熟,很多人都有不得為之的事情,或者說難以把握的事情,令他們無法理智的思考和控製,而且,越是父母應該監督的事,還越背著父母——父母知道了,肯定完蛋了。這樣,就更缺乏有人勸阻。古時“醫聖”孫思邈就曾經說過:少時縱欲雖取得一時快意,但因為精髓竭絕,終會成短命鬼。
事實也證明,這些告誡與現代醫學的觀點基本相同,並非危言聳聽。人在少年時期,身體正處於迅速生長發育的階段且剛剛具備生殖能力,此時機體中的各個係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並缺乏自控能力。在此時期過早地介入性生活,非但不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而且對一生的健康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據史料記載,明朝皇帝朱載因少時縱情施欲,36歲就死了。清代皇帝同治,年紀輕輕之時就對眾多宮室貴嬪感到不滿足,竟微服私下與妓女行樂,也過早去世了。男女之間如果過分地貪欲,很多人隻到三四十歲,身體就毀掉了。有許多中老年人的病,就因為少年時的不知自控,沒有“戒之在色”而種下病因。所以,少時縱欲不僅有悖於養生法則,亦悖於房中之主旨,無疑是應該戒絕的。
孔子認為,人在中年時要戒鬥,就是不要逞強好勝、好勇鬥狠。人到中年,身強體健,精力充沛,總想著大有作為,大幹一場,及早建立一番功業。但是孔子告誡中年人,身體好固然可以想著去建功立業,但不要一味地好勇鬥狠。這話很有深意。人在身體健壯的時候,通常對自己都很有信心,遇到不順的事情不情願低頭,往往容易與人爭執,甚至因小失大,更有甚者送了性命。
據報載,有個姓解的人,一直靠在北京協和醫院倒號為生,每個僅14元的號轉手就賣出幾百元,有時甚至高達兩三千元。由於他經常加塞引起了一個同行的不滿,他便對那同行拳打腳踢。另一個姓冷的號販子出來打抱不平,他的火一下躥了出來,拿出事先藏在水泥板下的尖刀,按住冷某猛刺其背部和胳膊。被刺幾刀後,冷某跪在地上求饒,解某仍覺得不解氣,又瘋狂地紮了下去,被紮11刀的冷某當晚因搶救無效死亡。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了這無謂的意氣之爭,搭進去兩條人命。冷某無辜慘死固然可悲,造成這一悲劇的解某也逃不過法律的嚴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