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具體情況,善於運用鬥爭策略。
----《中共中央關於在國民黨統治
區鬥爭策略的指示》1947年月2月28日
時間又過去了三年,話說到了民國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48年的夏秋之交。中國的北方戰火連綿,共產黨在軍事上逐占上風,而南方仍然是國民黨的一統天下;在柳林縣卻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天,吃過早飯,蔣白章坐在堂屋八仙桌邊,手捧水煙袋,咕嚕咕嚕地吞雲吐霧。陳誌明慌慌張張地闖了進來,說:“伯父,大事不好了。”
蔣白章一楞,問:“什麼大事不好了。”
陳誌明見堂屋裏人進進出出,便說:“這裏說話不方便,請換個地方。”
蔣白章見陳誌明心急火燎的樣子,知道是要緊的事,便領著陳誌明到樓上的書房裏,陳誌明關好門,隔著書桌坐在蔣白章的對麵,身子向前傾著,說:“伯父,二哥被抓起來了。”
蔣白章一聽很意外,說:“我家老二在武漢教書,你怎麼知道他被抓起來了。他又犯了什麼事?”
陳誌明說:“伯父,你真的一點也不知道,二哥他是共產黨,回柳林一年多了,在楊家山搞暴動,前天被抓的,連夜押到縣裏審問,現就關在警察局的大牢裏。”
蔣白章見陳誌明說得這麼肯定,開始相信了,他想知道得詳細些,又問:“你說他是共產黨,你是怎麼知道的,你見到他本人沒有?”
陳誌明說:“人我沒見到,大獄裏看守得很緊,一般人根本不讓見。不過,二哥被關押的事,在縣衙裏都傳開了,我是特地來給您報信的。”
陳誌明每日在縣衙上班;當時學生少學校少教師少,除縣中外,都是私立學校。用不著製定教育發展規劃,沒有學校工作的各方麵評比,沒有教育改革和教學研究,更沒有教師調動職稱評定晉級加薪的麻煩事。所以縣政府沒有教育科,隻有一個教育科員,也沒有單獨的辦公室,跟農林商醫等清水部門擠在一起辦公,本來就沒什麼事,人多好聊天。今天陳誌明一上班,辦公室的人就在說蔣明義的事,蔣家是柳林縣的首戶,人們自然特別關注特別感興趣。
蔣白章隻感到一陣心痛,一向認為最聽話的兒子,卻幹了讓他最不省心的事,怎麼成了共產黨,幹起了謀反的事,你是缺吃了還是少穿了,這下讓柳林人看了笑話,老子是國民黨的縣參議員,兒子卻是共產黨反對國民黨,老大是國民黨的將軍,以剿共為已任,老二是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要推翻國民黨的統治,這不是骨肉相殘麼。他氣得把水煙筒往桌上狠狠一頓,大罵起蔣明義來:“混賬東西,自尋死路,活該!”
陳誌明雖在縣政府當科員,說起來也是當官的。可他對現實也確為不滿。物價猛漲,使陳誌明的實際生活水準降低了許多。縣中的學生也喊出了“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的口號。警察封鎖了學校,否則,學生們會渡過涑水,進城來示威遊行。他感到國民黨越來越不得人心,加上陳家與蔣家的世交關係,自已與蔣明禮是好朋友,在思想情感上傾向了蔣明義。他說:“伯父,當務之急是想辦法把二哥弄出來,其他的事以後再說。”
陳誌明的話提醒了蔣白章,蔣明義是共產黨,但到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他忘不了繈褓中蔣明義那紅撲撲的小臉,咿呀學語時從小嘴裏發出“爹爹”的叫聲;兒提時的蔣明義很懂事,吃飯時搶先為爹爹擺上酒杯,抽煙時為爹爹點燃紙撚,蔣白章更忘不了入學後的蔣明義在書房苦讀的身影。這就是他的兒子,無論如何都割舍不了的骨肉親情。
蔣白章在縣參議會上得知,政府頒布了“勘亂總動員令”和《後方共產黨處置辦法》①,凡“共產黨嫌疑犯”都得槍決。怎麼忍心讓兒子在自已的眼皮底下死去,白發人送黑發人,人生的一大悲哀。
蔣白章冷靜下來,說:“這案子歸誰管,他要多少錢?”花錢買命曆來有之,蔣白章決定無論花多少錢也要把蔣明義保出來,傾家蕩產也在所不辭。
陳誌明說:“這案子歸王秉成管,二哥是政治犯,用錢怕是保不出來。”
蔣白章說:“他王秉成不要錢?”
“王秉成比誰都要錢,麻雀飛過都要拔根毛。不過,他不會要你蔣家的錢,他還記著大哥的一鞭之仇,現在二哥落在他的手裏,他正好報複。”
蔣白章把蔣明仁鞭打王秉成的事給忘了,他認為大官打小官,就像老子打兒子一樣,根本不算回事,不想王秉成記了仇。他說:“王秉成這小子假公濟私官報私仇,我硬不讓他得逞,打個電報要他大哥回來一趟,再抽這小子幾鞭子。”
陳誌明覺得隻有這個辦法可行,說:“好,要快,救人如救火,耽誤不得,王秉成他要速審速決,我先走了,有什麼消息再來告訴您。”
陳誌明走後,蔣白章馬上把張萬林叫來,張萬林在槑園已幹了三十多年,為人忠厚老實,對主人家忠心耿耿,深得蔣白章的信任,槑園的許多事,蔣白章寧願與張萬林商量,也不願與唯一留在身邊的小兒子蔣明智商量。
蔣白章把蔣明義的事告訴了張萬林,要張萬林趕緊到郵局去發電報。張萬林也感到吃驚和焦急,卻沒動,說:“老爺,大少爺現在何處,電報往哪兒發?”
蔣明仁三年前離家時告訴過父親,他很快就率部開拔了,到了新的地方再打電報回家。可一直沒有發過電報回家,真不知他人在何處,電報往哪兒發?他不回來又不行,蔣白章想了一下,說:“趕快把張大仙找來,請他算算,老大在什麼地方?”
張大仙是張半仙的後人,小半仙的兒子。中國有這麼一個傳統,後人不得超過先人,起碼形式上是這樣。如康熙帝做了61年皇帝,乾隆帝做了60年皇帝就退位當太上皇了,不敢超過他的爺爺;又如以飾演孫悟空而著名的紹劇演員六齡童,他的兒子就叫小六齡童和六小齡童,既表示了對先人的尊重,又體現了對先人事業的繼承發揚。所以張半仙的後人便叫小半仙,可小半仙的兒子竟叫張大仙,不僅超過了父親,而且超過了祖先。張大仙的解釋是,他的道法不僅超過了父親,而且超過了先人。可大夥都說,張大仙的道法遠不及小半仙,更不及張半仙了。
張萬林說:“張大仙怕是算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