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不明白,道:“超越科學的更高科學?這是什麼意思?”
陳德茂道:“就像國外大科學家秘密組織的神學會,研究的是上帝。而求是會,研究的,用中國話來說,就是‘道’,《道德經》中所謂的‘道’,包容宇宙萬物,超越當今科學的所有法則。”
陳蓉驚歎道:“原來z大也有這種組織,我以為隻有國外才有。”
陳德茂笑了笑,道:“科學做得越高深,對宇宙中各種神奇才會越崇敬,繼而去研究它。求是會的成員,並不區分科學與迷信,隻追求‘道’。”
張超道:“那求是會後來發展得怎麼樣?”
陳德茂歎了口氣,道:“求是會一直是個秘密組織,低調吸收思維開放的老師和學生。求是會的成員,很多都精通風水堪輿學,他們深信,風水學是老祖宗經驗總結的結果,雖然很多風水學上的東西,很難用科學解釋,但曆史上出過很多位有名的神相士,現實中也有一些很有本事的風水師,可以說,風水學肯定是有其道理在裏麵的。盡管風水不能決定人或者其他的命運,但能起到改善的作用。譬如風水好,會讓一個人運氣變好,但最後到底能否成功,還是取決於個人。”
張超驚歎著:“真有這麼神奇嗎?”
陳德茂笑了笑,道:“到底有沒有這麼神奇,我對風水隻懂皮毛,與求是會成員差遠了,但據說求是會成立之初,牽頭人之一,是竺老校長。”
“竺老校長!”張超張大了嘴,道,“竺老校長不是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大科學家嗎?”
陳德茂道:“老一輩的讀書人,都能接觸到民間很多有關風水堪輿的典籍。竺老校長精通氣象和地理學,查閱了很多這方麵的古書,從而寫出了近2000年來我國氣象和地理變遷的著作,成為20世紀中國這方麵最重要的研究資料。而古代氣象和地理的記載,與風水堪輿密不可分,竺老校長想不精通都難啊。”
陳蓉道:“那求是會後來為什麼就消失了?”
陳德茂道:“60年代時,你們也知道當時的大環境。而求是會對風水堪輿這方麵的研究,屬於迷信行為,當時就被人舉報,而求是會成員,也凋零殆盡了。我之所以會知道求是會,過去住牛棚時,我和我的導師一起,他是求是會成員,這些過去的事,都是他講給我聽的。那本紅本子,也是他留下來給我的。”
陳蓉道:“老師,那本子裏那首校歌,後麵奇怪的注釋,又是什麼意思?”
第九十一章校歌的秘密
(100)
陳德茂看著手中的本子,歎息一口氣,似乎是在追憶著過去的事情,良久,方道:“這首歌,其實既是校歌,又是求是會的會歌。因為這首歌的作詞馬一浮大師,本身就是求是會的成員。”
張超道:“難道校歌裏還有什麼暗語?”
陳德茂點了點頭:“當時新文化運動過去幾十年了,其他大學校歌都是用白話文寫的,為何偏偏我們z大,用文言文寫呢?而且這篇文言文,典故非常多,即便是人文高年紀學生,一大半的典故也都是不知道出處的。因為隻有用文言文寫,才能更好地求是會的精神隱藏在校歌中,鼓勵求是會的成員。”
張超不明白地搖了搖頭。
陳德茂指著本子,逐句解釋道:“第一句,大不自多,海納江河。這句話,按照校歌理解,自然指學生要胸懷廣闊,包容萬物的精神。但按著求是會的解釋,什麼東西大到能‘海納江河’?就是道,貫徹宇宙萬物的道,也就是《道德經》裏的‘道’。”
張超和陳蓉看了眼,都點了點頭,這樣說確實也有幾分道理。
陳德茂繼續道:“第二句,惟學無際,際於天地。這話表麵理解,自然是鼓勵學生,學海無涯的意思了。但如果仔細一想,既然‘惟學無際’,既然學習沒有邊際,那為什麼又要加上‘際於天地’?這不但重複,而且矛盾。天地也是邊際呀!其實這話按照求是會的解釋,學習是有極限的,通過學習,不能悟得最高深的‘道’,隻能掌握‘器’,也就是工具的意思。為什麼說學習隻是個工具,而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大道’呢?後麵兩句就是解釋。”
“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這句就是進一步闡明上麵兩句的觀點,學習隻能掌握事物的規律,能夠利用事物,也就是所謂的‘器’。而真正意義上的‘道’,光靠學習是沒用的,要靠悟。”
張超和陳蓉都深深吸了一口氣,原來校歌還有這解釋。
陳德茂繼續著:“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這兩句,按照大家的解釋,意思是禮製能區分人的等級,鼓樂能讓大家感到和睦;禮樂是一體的,明白這一點,才會更懂事理。這個解釋初看沒問題,讀書人,都懂禮樂製度。但你要想到啊,校歌是接近40年代寫的,那時,新文化運動都過去幾十年了,大學生非常反感封建的禮教製度。而封建禮教製度,最核心的就是周天子提出來的禮樂製度。那為什麼校歌裏,還要推崇禮樂製度,更讓學生去懂得禮樂製度呢?因為這句話,暗含了求是會的精神。禮是區分人等級的不同,樂是讓人和睦相處,歸根結底,禮主異,樂主同。恰好分別對應了宇宙的陰陽,借此比喻宇宙陰陽五行的‘大道’。”
“接下來一句,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成均的意思你們應該也知道,就是大學。這句話合起來就是,浙江的沿海地區有座國家大學。但隻要細想一下,這句非常不妥。z大在杭州,杭州雖說有個杭州灣跨海大橋,但杭州灣已經不算老杭州的範圍了。無論從地圖,還是當時人的認識,杭州都是在浙北,而不是浙濱。為什麼這句話不說,國有成均,在浙之北呢?而偏偏說成‘在浙之濱’。因為這裏有個隱藏意思,當時抗日戰爭爆發,浙大已經西遷,大部分求是會成員都隨學校西遷,但仍有部分校友,留在了浙江,暗中保護當地人文並積極組織抗日。當時,西湖邊上有座挺有名的茶樓,叫浙濱茶樓,是留浙求是會成員的秘密聚會地點。校歌是為了紀念留守成員的精神,所以特意加上‘在浙之濱’。可惜,解放後西湖改造中,那座茶樓也被拆掉了。否則,現在去看,一定可以追憶那些先烈的精神風貌。”
張超和陳蓉聽到這從未有過的解釋,居然還有個“浙濱茶樓”,難怪不叫在浙之北,而叫在浙之濱,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陳德茂繼續介紹:“下一句,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這句話一般認為是校歌裏最好理解的,本來我們校訓就是‘求是’,這句話意思自然說,求是的本質,就是求真。但仔細一想,其實這兩句話是重複了。什麼叫求‘是’,《說文》中解釋,‘是’的意思即‘真諦’,和‘真’一模一樣。就算工科學生,也明白,‘求是’的意思就是追求真理,根本無需對‘求是’進行解釋。馬一浮先生是一代國學大師,校歌中用了許多生僻的典故,其他學生不懂的典故,他沒解釋,反而要對這句最簡單的話,解釋一遍?那就太低估馬老師的國學造詣了!
為什麼後一句要重複解釋一遍‘實啟爾求真’?校歌不同於文章,最簡潔才好,前後兩句同個意思,不是很累贅嗎?關鍵的隱藏意思,就在後一句的‘真’字上了,什麼叫‘真’,既然這是文言文寫作的,真的意思,自然不是白話文中的解釋。《說文》裏麵解釋,‘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是指神仙的一種說法。所以古代的道士,才叫真人,還有全真教,都是同個意思。也就是說,到達‘真’的境界,其實就是達到了宇宙‘大道’的境界。所以,這整句話的意思是,求是會的成員呐,你們要追求的,是宇宙大道啊!”
“再下一句,習坎示教,始見經綸。習坎是個典故,比喻流水。整句表麵意思是,要像流水那樣,孜孜不倦地教育學習,才能掌握書本中的真正知識。不過按照求是會的理解,習坎是分開來解釋的。習,指學習。坎,八卦中的水。為什麼要學習八卦呢?這自然是對求是會的成員說的。”
“再下一句就簡單了,無曰己是,無曰遂真。因為求是會是個秘密組織,這話的意思,就是,不要說自己是求是會的,不要告訴別人追求的是‘真’。就是要求是會成員對外界保密。”
“下一句,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開物前民。這句話意思,自然指大學生要創新,要變革,z大學生要成為國人創新變革的先導者。但按求是會的解釋,這句另有所指。其中後兩句,指了三個人名字。何以新,陸開物,陳前民。這三人都是留杭求是會的骨幹,也為抗日和保衛故土做出了傑出貢獻。何以新,就是著名教育家何燮侯,他還當過北大校長,當時住餘杭,何以新是他那時報刊上發表文章的筆名。陸開物和陳前民,是兩位校友,分別是寧波和台州的鄉紳,兩位為求是會的研究和行動提供了很多資金和人力上的支持。這兩位並沒有學術上的貢獻,所以後人並不知道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