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得為此向其他天文學家們呼籲,希望共同組織起來尋找這顆“丟失”了的行星。一些熱心的天文學家便立刻響應號召開始了搜索。好幾年過去了,毫無結果。但正當大家有點灰心,準備放棄這種漫無邊際的搜尋工作時,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於無意中發現了太陽係的第七大行星一天王星。
使人驚訝的是,天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9.2天文單位,若用提丟斯一波得定則一算,得出的結果是(192+4).10=19.6,這個定則數值與實際距離竟然符合得好極了。這一下子,定則的地位陡然高漲,幾乎是所有的人對它都篤信無疑,而且完全相信在“2.8”空缺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顆大行星,隻是方法不得當,所以才一直沒有找到它。可是,很快10多年又過去了,還是杳無。
直到1801年初,一個驚人的消息才從意大利西西裏島傳出。目卩裏的一處偏僻天文台的台長皮亞齊在一次常規觀測時,發現了一顆新天體。經過計算,它的距離是2.77天文單位,與“2.8”極為近似。新天體被認為就是那顆好多人在拚命尋找而一直沒有找到的天體,並被命名為“穀神星”。接著,穀神星的直徑被測定了出來,是700多千米(後經重新測定為1020千米),這可把大家弄糊塗了,怎麼能不是大個子行星,而是小個子行星呢?但令人震驚的事情還在後頭呢。第二年,即1802年2月,德國醫生奧伯斯又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發現了一顆行星一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在好些方麵與穀神星相差不多,距離則基本一致,接著人們又發現了第三顆一婚神星和第四顆一灶神星。到最後,前前後後發現並已登記在案的小行星總數竟已達4000多顆(據估計總數最後會達到150萬顆),它們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一個特定區域裏,即所謂的“小行星帶”,該帶的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丟斯一波得定則給出的數據。
為什麼大行星變成了150萬顆小行星?當時便有人猜測:是不是因某種人們暫時無法知曉的原因使原本存在的大行星爆炸了?後來,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先後被發現,這兩次發現對提丟斯一波得定則來說,都是挫折。
那麼,提丟斯一波得定則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問題引起了眾多科學家曠日持久的爭論,同時對於行星大爆炸的機製是什麼,究竟是一種什麼能量竟能使一顆大行星產生四分五裂的大爆炸,定則也完全無法說清。最終,“提丟斯一波得”定則連同“2.8”處行星大爆炸之謎,也一起成為了一兩百年來人們孜孜以求的世紀之謎。
最近,中國青年陳清貧對這一世紀之謎提出了自己的假說。經過十幾年的思索和模擬、演算,他得出了一個大膽的結論:這顆大行星就是瑪雅人曾居住的“搖籃”,它的消失是行星大碰撞的結果!他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太陽係內存在著10大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瑪雅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X行星。至於居於2.8個天文單位的瑪雅星則正繁衍著一代高度的文明。當時瑪雅星人已在火星、地球、金星上建立了自己的生態基地,已具備了星際移民的能力;同時,他們發明並利用了中微子通訊技術、反重力技術、無錯位技術等。那時,他們的生活和平安詳,一切都有條不紊,按部就班,他們完全不知即將遭遇的滅頂之災。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超過1萬千米,質量超過50億億噸的大行星(或者就是太陽係第10大行星,或者是另一個懶惰星係統裏的行星,或者根本就是一顆流浪星)在某種能量的牽引和太陽引力的作用下,以每小時20萬千米的高速衝進了我們的太陽係。它首先遭遇的是海王星。那時,海王星的8顆衛星正在近海點運行,而原冥王星及原冥衛一“卡戎”卻正一左一右在遠海點運行。
第一場遭遇戰的結果是大行星與海王星發生了猛烈的擦肩相撞,而且它一舉擊碎了海衛九和海衛十,擾動了海衛二(使海衛一軌道偏心率變為0,運行逆向;並使海衛二的軌道偏心率達到了0.75,遠遠超過了太陽係內的所有的衛星和行星),衝擊導致海王星脫離了當時的軌道,使其帶著8顆衛星和兩顆衛星的殘片(後形成海王星環)緊跟大行星向太陽係內部運行。
至於原冥王星和原冥衛一“卡戎”卻因正在遠海點運行,又受大行星撞碎的兩顆海衛的衝擊波和碎片的影響,等它們分別返回近海點時,海王星已“離家出走”。這兩個“難兄難弟”隻得相互“依靠”起來(冥衛一的自轉和繞冥王星運動的周期都是6.39日,而冥王星自己的自轉周期也恰好是6.39日。這種妙不可言的周期關係,在太陽係裏獨此一家)。而“離家出走”的海王星本身,則大約在弧線飛行直線距離13.5億千米後,完全擺脫掉了這顆大行星的衝擊攝動力,從而停留在新的軌道上繼續圍繞太陽旋轉(在如今的30.2個天文單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