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到兩個星係碰撞時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必須仔細洞察星際氣體的未來狀況,成為年輕恒星的“建築材料”。
在日本天文學建立的星係模型中,除模擬星係中衰老恒星的普通恒星外,還有年輕恒星的星際氣體雲。這些天體和星際介質通常不是點狀,它們都有具體尺寸,還能相互碰撞並吸引到一起,最終收縮,在其內部還會誕生年輕恒星。這些年輕恒星在幾年的時間裏仍放射著耀眼的光輝。當然,按照模擬實驗的測定,這些恒星最終將發生超新星爆發。這些超新星爆發,將擺脫掉自己膨脹的星殼,並加大其混沌狀態時的速度一進而向天文學家描繪出最近幾年來星係中恒星和星際氣體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的情景發展。
這次數學模擬實驗表明,在兩個星係飛速接近時,這兩個星係的氣體雲中的次星係並非像圓盤狀星係中的次星係那樣牽製著自己。這時,恒星就會在兩個相互接近的星係之間形成“紐帶”,或形成被強力展開的螺旋狀分支物,氣體雲會形成環狀結構,其半徑小於恒星圓麵的半徑。鄰近星係的影響會破壞氣體雲沿圓形軌道的勻速運動,它們往往相互碰撞從而強化了恒星的誕生過程。幾億年後,星係掠過最近點後,星係間引力的相互作用促進了恒星的形成過程,從而使恒星形成的強烈度達到極點,其恒星形成的速度是孤立星係中恒星形成正常速度的10倍。
大批年輕的恒星由於兩個星係的相互作用,明顯變換著自己的顏色,它們的顏色變得更加蔚藍,而其餘恒星則是致密的相對論性天體一中子星和黑洞,它們成雙結對地棲身於眾多的普通恒星之中並伴它們同行,進而變成強X射線源,它們還能明顯強化這一區域中星係的亮度。
太陽係是否會多出新成員
英美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已飛行很久的“先鋒10號”宇宙探測器竟給他們帶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一個新的天體正圍繞太陽運行。
觀測者們還沒有見到這一天體,但他們堅信它的存在,因為“先鋒10號”的軌道因它發生了變化!
據悉,如果這一發現屬實,那它將成為因重力這一唯一原因而被發現的太陽係中的第二顆行星。第一次是1846年海王星的發現:科學家在1787年發現了天王星,後來發現天王星的軌道十分異常,從而發現了對其具有引力的海星。
這顆新星是由英美天文學家組成的小組發現的,它很可能就是所謂的“KmP”天體。而“先鋒10號”的軌道數據則來自英國宇航局“深度空間”網絡,這一網絡是由一係列大型射電望遠鏡構成,目的是為了觀測太空深遠處的情況。
早在1992年12月8日,那時“先鋒10號”已飛離地球84億千米,該天文小組就發現器的飛現偏差,他們一直在研究這一現象,希望找出原因。直到最近,在經過多種方法分析研究“先鋒10號”發回的數據後,他們才肯定了自己的推論:即太陽係又有了新成員。
在近幾個星期中,他們力圖計算出此天體可能達到的最遠距離以及具體位置。他們初步預計,此天體是在撞上一大行星後而被拋到太陽係邊際的。該天文小組的一位英國博士稱:“我們對這一發現欣喜若狂,它真是天文學上一個極好的標誌性事件!”
據稱,這一天體可能是在茫茫宇宙中已知的數百個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的一個,它們大都是由冰及岩石構成,且遠在冥王星之外。這些天體在行星大家族中屬於小字輩,直徑僅有幾百千米,但天文學家相信,有幾百萬個這種小行星在圍繞太陽運行,並形成一條龐大的“星帶”。1992年,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個這類天體。
1972年3月,“先鋒10號”被發射升空,它是第一個要穿過火星及木星間小行星帶、飛向更遠太空的探測器。但天文學家無法知道,它是否能安全闖過這一地段。
“先鋒10號”也是第一個到達氣體行星一木星的探測器。隨後,它又成功飛離太陽的行星係統。雖然它還未進人星際領域,但這已開了太空探測器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