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創新(1 / 2)

20世紀中葉叔本華的哲學不再成為創立新的哲學學說(尤其是新的哲學體係)的基礎了,或者說,不再是一種促進因素了,因為新的學說和體係本來就不存在。有時會出現一些追求創新的作者,但是他們的追求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他們的話是短時間的。不久以前出現過的激動人心的所謂“新哲學家”就是這樣的,還有哲學的後現代主義,它主要同法國後結構主義者富科、傑列茲、德裏達等人的名字相關聯,這些人為了自己的需要而利用黑格爾、尼采、海得格爾等人的學說,眼下後現代主義已經走下了舞台。

20世紀最後25年,沒有出現創立獨特的哲學學說的嚐試;對世界的看法是細碎的;對世界及其哲學思考的完整立場分崩離析。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時代具有鮮明地表現出來的特點:它是一個解釋的時代:叔本華的學說成了許多曆史哲學研究的對象。

這時,對思想家的曆史遺產的完整分析並不常見,當代解釋者主要關心具體問題,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結構、前後關係,或者對某一方法論立場的現代科學知識的意義(這一點對掌握叔本華的創作遺產最重要),當代解釋者要證實、維護和論證叔本華的倫理學和道德觀念對今天的迫切意義。

這種情況證明:哲學達到了自己的頂點,並不意味著對它說不出什麼或者它失去了自己的意義。它的意義是偉大的,這種意義在於更深刻地掌握自身遺產並使它適應於今日之需要。哲學不僅是對智慧的熱愛,而且本身就是智慧;智慧是表達出來的;任務在於:要理解它,講明白,加以傳播和實現。智慧表現為過去的現實化。這就是後現代生活(後現代派)的實質,它有別於現代生活(現代派)的地方在於:他們把過去不是看作為了進步必須克服的前提,而是看成自己的直接的組成部分。這是現有的東西與過去存在的東西相結合。從這方麵說,在研究精神文化的迫切問題時轉向叔本華的創作,其使命是要對產生這些問題的現實生活的動因給以深刻的說明和充分的根據。

在20世紀關注世界和人的問題的西方學者的著作(存在主義、哲學人類學等等)中往往可以見到叔本華的名字。但他們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尼采和基爾凱戈爾的遺產上。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叔本華的思想間接地表現為尼采的創作了。至於基爾凱戈爾,比叔本華更年輕的同時代人,這位丹麥哲學家的著作隻是在20世紀20年代才進入歐洲學術周轉,對這個時期的哲學人類學的產生和研究有直接的影響。

然而在西方仍然存在著強大的學院派曆史哲學傳統,專門研究叔本華的哲學。從20年代中期開始出版全集,共計14卷。到20年代末還出版了檔案文獻資料和書信,使全部術語更加確切化,進行了校勘學的研究,分出了新的問題和題目。在缺少獨具一格的新穎思想和考慮終極哲學問題的原則新立場的條件下,轉而研究德國思想家的遺產已成為討論當前大家關心的問題的應有之議。

從哲學家出生之日起,經過二百年(1988年),出現了使作品簡易閱讀的輔助性出版物:阿·艾斯捷爾曼出版了檔案文獻資料及刊行索引,登記的信件約1500份,手稿約100篇,文件約100篇;阿·休勃舍爾出版的內容廣泛的生平傳記等等。發表了許多有關完整分析思想家哲學的個別問題和立場的著作,還有魯·薩夫朗斯基編寫的思想家生平經曆。

今天大多數研究叔本華哲學的人都關注這位思想家提出的對我們時代有意義的問題;某些研究者認為自己的任務在於保護哲學家免受過分的攻擊。特別重視意誌自由的問題,認為他是提出這一問題的第一位哲學家,可以用作解決當代問題的鑰匙:意誌雖然像用馬刺催馬快跑的騎者那樣,促使那種可以導致自由的精神狀態的產生,既然可以自由地消除自身,那就決不能使人服從於自己的權力。

在當代全球性危機(生態、人口、地緣政治、精神方麵等等危機)的條件下,人們把叔本華的倫理學並不是簡單地看成進步信念破產的預言,而是看成對人的健康的交際能力的方法論證。認為他關於幸福的學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關於指導人的行為的高度精神性的一種非凡的方法。

我們還注意到今天所討論的問題的一種綜合性質。這裏指的是關於叔本華唯心主義的特點,以及關於他的自然主義和唯物主義。烏·姚赫強調指出,在叔本華的唯心主義中,德國古典哲學提出的主體能動性問題,獲得了新的、更深刻的衡量。世界作為對洞察物的直觀,與康德的現象概念相類似,更加徹底地與本體、與自在之物區別開來,它隻作為人的自身直觀而存在,這就使人們能把叔本華的哲學看成唯心主義哲學,因為隻有主體——世界的體現者才必須先有任何客體的條件。

然而,叔本華在拒絕唯物主義的同時,卻利用了作為經驗現實的物質的概念,物質說明了時空關係和因果關係,並承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質。叔本華創作的研究人員注意到思想家在解釋自然界時接近於自然主義傾向,指出:即使在這裏,他也強調主體能動性的特殊意義,證明他特別注意直覺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注意對時空的主觀相關概念,以及印象這種感官能力的意義,印象提供客體的直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