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幸福的評價(1)(1 / 3)

明確了生活的選擇會怎樣地受著外界因素的限製,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而集中地談選擇問題本身。在前麵先談選擇所受的限製,然後再具體談我們自己如何進行選擇,這是與我們所經曆的曆史進程相吻合的:從我們這一代所親身經曆的社會發展過程來看,開始時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地受到限製,而發展到今天,限製少了,選擇餘地大了,於是更突出的問題變成了如何在那麼多的機會和還在不斷新出現的機會當中進行選擇。當選擇範圍狹小時,你沒有什麼機會可以選擇,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或他人給你安排好的,人們感受最深切的問題當然是“受限製”或“不能選擇”,隻有當選擇範圍擴大、選擇機會增多時,我們才會感到如何選擇的問題的重要性。過去你走一步路,走錯了,責任可能不在你自己,因為你隻能這樣走,而現在則不同了,條條道路都可走,你得自己作決定,走錯了責任在你自己,弄不好將來會後悔莫及。機會多其實也有機會多的麻煩,“自由”的代價是“思考”,就像商店裏東西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買什麼好。當初飯店裏隻賣包子稀粥,你進去就吃,現在有了一個長長的菜單,你反倒要坐在那裏琢磨半天。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傳統的“指令性”經濟中淨出懶人,大家的“選擇”功能都會退化(而發“指令”的人則累得要死,還總要挨罵)。搞市場經濟之後,大家才逐步地變得“精於算計”起來,這是機會多了逼出來的。

多樣的幸福

人生在世,究竟怎麼活著,為了達到怎樣的目標,各人會有各人的說法,這一點我們以後再論,但在這各人的各種說法背後,我們可以找到一種共同的、大家都不會否認的東西,或者稱生活的一般目標,那就是所謂的“幸福”,或“快樂”,或“滿足”,總之是人人都想活得更好,更好地活著。這可以說是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哲學家早就指出人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而所謂“選擇”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大幸福或滿足的較好的活法。

但是,僅知道生活是為了追求幸福或滿足,你還是不會選擇,因為幸福或滿足這樣的概念(經濟學中對此的專門術語是“效用”),實在是一個意義廣得不能再廣、泛得不能再泛、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概念。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天下有太多的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或滿足。

有錢顯然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在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中,錢能與各種物品相交換,所以有錢首先意味著可以使我們對衣、食、住、行的各種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對於窮人,或我們這些窮國中的芸芸眾生來說,物質上的不滿足必然會導致對物質富足的極大追求。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擠在一間十來平方米小棚戶裏的人,得到一套四居室的公寓,一定使全家幸福得幾天睡不著覺。對索馬裏的難民來說,一碗飯可能意味著救活一條生命,那一碗飯所能提供的滿足可以說是無法用任何價值指標來加以衡量的,因為問題已經嚴重到生死之間。有了錢可以買私人轎車,可以使我們免除擠公共汽車之苦,不必每天在寒風中佇立多時,翹首企盼姍姍來遲的汽車,再像衝鋒陷陣一樣擠上去一站一個多小時。有了錢還可以四處旅遊以至周遊世界,住大賓館,吃大飯店,領略歐洲的文化、美洲的風情。若在一個“金錢萬能”的社會中,你有了錢還可買權力、買女人,以至買奴隸,如果你自己不覺得受到道義或良心的譴責的話。即使錢什麼也不買,隻是錢本身,也可能給人帶來滿足,那種守財奴、吝嗇鬼,像巴爾紮克筆下的那位葛朗台先生,家財萬貫,卻四壁如洗,每天數數鈔票聽聽錢幣的聲響,便可獲得極大的滿足。

沒有錢,隻有物,一樣能給人帶來幸福。錢,這個東西本來就是自商品經濟發達之後才被創造出來的,在此之前人們的滿足直接來源於他們自己生產出的物品,或掠奪來的戰利品,或臣民們獻上來的貢品。在現代社會中,商品經濟不發達或不完全,或者是由於人們出於某種特殊的原因(比如為了隱瞞收入、逃避稅收、損公肥私等),也仍然會出現實物形式的收入分配或物物交換。這些年我們消費的許多物品,並不是我們自己拿錢去買的,而是“公家”發的。正月十五發元宵,八月十五發月餅,五一、十一、元旦、春節,更是雞鴨魚肉、大米白麵,無所不發,以至發展起了一個舉世無雙的家用冰櫃的市場,以免發的東西發臭。當然並非到處如此。我所在的社科院,“清水衙門”,這些年不是一點沒發,但的確不足掛齒,而據說有的地方職工一年四季隻需自己買點青菜,其他都由單位發。(順便說一句,這個“地方”同時是一個虧損大戶,銀行掛了一大堆賬,並且老在抱怨國家不給它自主權和優惠政策。)經濟學中強調要去統計人們的“實際收入”,而不隻是“貨幣收入”,這在一個收入實物化的經濟中,顯得特別重要。還有一種不需要金錢也能“滿足”的情況,便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清官”,沒有錢也可以高消費,叫做“兩袖清風,大腹便便,不戴將軍帽,也有將軍肚”,不拿別人的錢,也沒有禮品拿回家,但出門豪華轎車,吃飯山珍海味,坐頭等艙、住五星級賓館,國內國外四處旅遊,都由公款報銷了,自己拿著錢反倒麻煩。當然大腹過於便便,也會帶來痛苦(經濟學中稱為“負效用”,也就是幸福的反麵)。據說有一個有權的單位,體檢時發現50%的人得了“脂肪肝”,分析下來都是宴會吃得太多、太頻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