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古時代人類就在觀察大自然,適應大自然,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其中一些濃縮成諺語保存了下來。我們可以根據先人留下來的諺語去了解大自然從而與之和諧相處,使人類文明的步伐永不停止。一些氣象諺語能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參考,同時也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佐證。
1.二十四節氣
24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節氣、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24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的角度來劃分的,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二十四節氣的來曆
二十四節氣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我國的春秋時代,就製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在社會慢慢進步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就已經完全的確立了。
二十四節氣這樣劃分: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就稱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要運行360度,所以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有兩個節氣,第一個節氣稱為“節氣”,第二個節氣稱為“中氣”,這兩個節氣交替出現。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反映了季節的變化。在古代,二十四節氣主要是用來指導農事活動,它影響著我國千千萬萬人們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6日和8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前後相差一兩天左右。
雖然二十四節氣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所以,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說隻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隻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的諺語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劃分的,它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在民間一直流傳有這樣的口訣:上半年來六、二十一,下半年來八、二十三。
1.諺語:春天孩子麵,冬天後奶麵
冬去春來,春節的天氣變化無常,這個時候南方的氣溫多數已經回暖,但北方還是很冷的天氣。因此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熱空氣特別容易發生衝突,形成鋒麵,後來發展成為氣旋,這個時候,天便要下雨。在氣旋過去之後,天又轉晴。所以人們就常說,春天就是孩子的臉,一會哭,一會又笑的。
冬天的冷空氣多,經常的刮一些冷風,天空密布著烏雲。人們就常說,冬天是天氣是很是可怕,就像後媽的臉。
2.諺語: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清明節是在陽曆的四月五日,一般都是在陰曆的三月初,如果是閏月,就很可能在陰曆的二月初。那麼,陰曆二月行的是陽曆四月的天氣。三月行的是陽曆五月的天氣,比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因此才說如果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如果清明在三月,大地還未回春。
3.諺語:清明穀雨,凍死老鼠
之所以說,清明穀雨,凍死老鼠,原因就是在清明穀雨的節氣,天還是很冷的,這主要北方的寒潮南下的結果。
4.雨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據人們的習慣,認為過完春節就是春天的開始。在陰曆連續平年之後,立春就是在陰曆的十二月。和春節隔了將近半個月之久。所以說,在這個陰天的年底,就還是冬天。這就是人們說的“兩春夾一冬”。根據曆年記載的記錄,長江流域在陰曆一二月之交,天氣是最冷的時候。立春是在陽曆的正月二月五號左右,長江下遊的最冷的天氣將結束,立春之後,天氣就會回暖。
5.諺語:未到驚蟄先動雷,四十八天雲不開
不同地區的驚蟄是不一樣的,這需要根據各地方各年份而定。越往北,初雷越遲,越是幹冷的年份,春雷也是來的特別遲。如果哪一年,南方的氣團來的特別早、特別強,初雷也是可以提早。南方的氣團多是由北而來,下雨的機會自然而然的就多了,但也不一定是四十八天。
6.諺語: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不同緯度的地區,斷雪斷霜的日期也是不同的。越是往北,斷雪斷霜的日期就越遲。
7.諺語:反了春,凍斷筋
陽曆二月初就要立春,這個時候就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再下雨,或許也會潮濕的原因顯得特別的冷。
8.民諺
關於二十四節氣有一直流傳著這麼一條民諺:“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幹。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二十四節氣
立春:春季開始。
雨水:開始降雨,雨量還會慢慢增加。
驚蟄:驚蟄是指春雷乍動。
春分: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2.天象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坎天象測天氣的諺語——“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其實,關於氣象的諺語還有很多,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中,積累認識自然的經驗,這些經驗表現出人們既有與自然抗爭的一麵,也有利用自然的一麵。即使是在天象觀測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氣象諺語仍然是廣大農民看天氣,安排農業生產的重要的參考依據。
太陽和月亮的光輝,在人們的眼睛中所看到的是經過大氣層的反射、折射等一係列的物理作用。天空中所看到光學現象,直接反映著大氣層組織形態發生的物理性的變化。關於天空景象推斷未來天氣的諺語也很多:
日出早,淋壞腦;日出晚,曬煞雁。
早出日,不晴天。
日頭出得早,天氣難得靠;日頭送了山,預備洗衣衫。
日頭出得早,天氣難得靠。日出日落胭脂紅,不是雨來便是風。
月亮帶火,無雨找我。
日沒胭脂紅,無雨即是風。
日落西北一點紅,半夜起來搭雨蓬。
月色胭脂紅,非雨即是風。
傍晚大水紅,大雨或大風。
早霞有雨,晚霞晴。
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裏。
朝燒莫洗衣裙,晚燒明日天晴。
早起燒霞,等水燒茶;晚上燒霞,熱得呀呀。
朝火燒天,必定沒晴天。
朝燒連陰,晚燒睛。
根據一些簡單的地理學知識,我們知道在反氣旋下,天氣晴朗,無風無雲,夜間地麵散熱通暢,溫度下降也很快。但是高空反而卻比較溫暖,空氣上暖下冷,氣流穩定在地麵,不能向上發散,日出的時候,地麵上的溫度冷,霧滴塵埃凝集的最濃,太陽就會被霧滴所籠罩。晴天的時,太陽會出來的比較早,如果太陽出來的晚,就會出現惡劣天氣。
一、觀星識天氣
天河星稀雨水流,天河星稠人發愁。
一顆星,保夜晴。
天上星星跳,有雨如水倒。
伴月星明閃閃,有雨在早晚。
二、識霧觀天氣
晝霧陰,夜霧晴。
夏霧晴,秋霧陰。
秋霜一日三天晴。
三、識雷觀天氣
開門雷一天晴;
午起雷下一陣;
晚起雷不到明。
炸雷響一場空,
悶雷轟下得凶。
3.物象
如果提到,就不得不提到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寫氣象日記,後來終於創立了物候學。根據物候學,我們可以對民間的諺語有了科學的理解。
在以前,氣象諺語隻被當作鄉間俚語,難能登大雅之堂。時至今天,氣象諺語是中國民間所特有的一筆寶貴文化財富。
看物象測天氣
在以前,科學技術都不發達,人們就根據動植物的生活規律或者是習性的變化來預測天氣。也有的人是根據自身的生理狀況來預測天氣,比如:在即將下雨時,人們經常會感覺到煩躁不安,有的老人也會感覺到腰酸背痛,病人的傷口發癢等等,這些現象預示著要出現陰雨天氣。
1.預示要下雨的諺語
泥鰍跳,雨來到。
泥鰍靜,天氣晴。
青蛙叫,大雨到。
雞進籠晚兆陰雨。
燕子低飛要落雨。
螞蟻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歸窠遲,來日好天氣。
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
蜻蜓飛得低,出門要帶笠。
黑蜻蜓亂,天氣要旱。
撲地煙,雨連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鹹物返潮天將雨。
柱石腳下潮有雨。
草灰結成餅,天有風雨臨。
水裏泛青苔,天有風雨來。
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
天上烏雲蓋,大雨來得快。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蚊子咬得怪,天氣要變壞。
河裏浮青苔,畢有大雨來。
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螻蛄唱歌,天氣晴和
長蟲過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老牛抬頭朝天嗅,雨臨頭;馬嘴朝天,大雨在前。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蠓蟲撲臉,有雨不遠。
瞎瞎撮土,天要下雨。
白天狼猴(貓頭鷹)叫,夜裏大雨到。
蜘蛛張網晴,蜘蛛收網雨。
魚反彎(躍出水麵),要變天。
駱駝篷(臭蓬)帶孝,陰雨來到。
茄葉翻麵,隔天雨見。
鹽返潮、煙撲地,水缸出汗有雨意。
陳傷風濕發癢痛,不是雨來定是風。
2.關於地震的諺語
牛馬驢騾不進廄,豬不吃食拱又鬧。
羊兒不安慘聲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狗上房屋狂吠嚎,家貓驚鬧往外逃。
雞不進窩樹上棲,鴿子驚飛不回巢。
老鼠成群忙搬家,黃鼠狼子結隊跑。
冰天雪地蛇出洞,冬眠動物夏蘇早。
傾聽大群定向飛,蜜蜂群遷跑光了。
青蛙蛤蟆細無聲,魚翻白肚水上躍。
野雞亂叫怪聲啼,蟬兒下樹不鳴叫。
園中虎豹不吃食,熊貓麋鹿驚怪嚎。
大汨上岸哇哇叫,金魚出缸籠鳥吵。
4.農業與氣象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氣象的記述。早期的氣象知識都是靠諺語記述的。無論是生活和生產,都需要對氣象知識進行預測,聰明的先人就是靠諺語的內容來警示人們注意天氣的變化。
農業諺語
1.雨水與農業的諺語
春雷響,萬物長。
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立春三場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壟,麥子豌豆丟了種。
雨灑清明節,麥子豌豆滿地結。
麥怕清明連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麥病。
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春天三場雨,秋後不缺米。
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
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
春雨滿街流,收麥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糧食沒處盛。
一陣太陽一陣雨,栽下黃秧吃白米。
伏裏無雨,穀裏無米;伏裏雨多,穀裏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穀子壓彎椏。
伏裏一天一暴,坐在家裏收稻。
秋禾夜雨強似糞,一場夜雨一場肥。
立了秋,那裏下雨那裏收。
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
處暑裏的雨,穀倉裏的米。
處暑下雨爛穀籮。
清明熱得早,早稻一定好。
四月不拿扇,急煞種田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