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傑:資深體育記者,NBA 資深評論員,《籃球報》總編輯。
每個球迷心中都有一個特雷西·麥克格雷迪。
大多數球迷對於特雷西·麥克格雷迪的記憶停留在火箭隊22連勝和35秒13分上,資深一些的球迷對於他在魔術隊的得分王歲月津津樂道,而更早看籃球的球迷會記得他與文斯·卡特一起在多倫多的表兄弟歲月,包括他助攻卡特成為全明星周末扣籃王的那次傳球。
可惜的是,那次扣籃大賽上,後來成為姚明第一任搭檔的史蒂夫·弗朗西斯強行上位,夾在這對表兄弟之間成為第二名,兩兄弟沒能霸占冠亞軍……麥克格雷迪在NBA算得上一個特殊人物,他看上去也沒什麼特別,至少不像阿倫·艾弗森那麼特別。但是,他居然可以睡眼惺忪地拿到“得分王”的頭銜,他那股子舉重若輕閑庭信步的舒服勁兒,你可以說他不思進取,但也符合很多人平靜散淡的人生哲學。如果實現夢想的路有艱難和輕鬆兩條,誰不願意選擇好走的那一條呢?麥克格雷迪在NBA的黃金時代,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
對於很多中國球迷而言,麥克格雷迪填補的是一段邁克爾·喬丹與科比·布萊恩特之間的空白,或者說,是紙麵上的NBA與影像上的NBA之間的空白。也可以說,在“飛人”和“小飛俠”這兩個籃球神仙之間,特雷西·麥克格雷迪,以精靈的形象提供了球星的另外一個模版。
在喬丹第二次退役之後,在科比成為巨星之前,正是麥克格雷迪和艾弗森這樣略帶悲劇色彩的人物,陪伴NBA球迷們度過了4到5個賽季的時間,夠一個人讀完大半個中學時期或者一個完整的大學。
如果麥克格雷迪最終沒有成為姚明的第二任搭檔,他在中國球迷中的口碑也許不會像現在這麼複雜,以及分化。
麥克格雷迪與姚明從2004年開始出現的交集,還是有一段蜜月期以及光輝的歲月,但實事求是地說,被稱為“姚麥組合”的二人組在NBA曆史上沒有留下更多的痕跡他們留下來一些精彩,但,還稱不上經典。
拋開二人你傷我打、我傷你打的病痛故事,即使隻談他們的光輝歲月,“姚麥組合”看上去仍然像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甚至碰撞。二人合作的後期,這種碰撞表現得更加明顯,公正地說,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是對於籃球的理解問題。就像西班牙球星何塞·卡爾德隆曾經對本國記者抱怨的:“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多倫多隊友輸球之後還能在更衣室裏說笑?”
如果麥克格雷迪有一個與他格調相同的中鋒搭檔,他從2004年之後的職業生涯也許會走得更順暢。這個推斷放到姚明身上,也同樣適用。
但峰回路轉的是,麥克格雷迪的故事沒有結束,當他被NBA功利的老板和總經理拒絕之後,CBA居然為他打開了一扇門。
來說說講故事的人吧。
高欣,是一個細致的觀察者,一個善良的傾聽者,一個忠實的記錄者,他講的故事不添油加醋,也不注水,所以令人信服。
我不知道高欣的新聞寫作風格是不是與他受到的教育有關。北京奧運會前,他以工業設計的大學本科專業背景、兩年的非新聞非體育行業的國企工作經曆和對於籃球的熱情,加入到《籃球報》的團隊。半年之後,作為常駐記者被派往休斯敦,跟蹤報道火箭隊。我覺得,高欣應該是在休斯敦工作的最勤奮的中國記者,他不道聽途說,不渲染,不誇張,他隻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問到的,他的工作態度就像他在球場上衝搶前場籃板球一樣,看似低調,但堅毅、勇猛、不退讓,而且玩兒命。
高欣的這種“中國—美國—中國”的工作節奏持續了4年,直到現在,先是休斯敦,然後是洛杉磯,以至於我認為他這個天津人對於休斯敦的熟悉程度甚至要超過北京。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高欣加入《籃球報》之後的第一個任務,是去上海采訪當時如日中天的吉爾伯特·阿裏納斯,而他到休斯敦之後第一個與他主動打招呼的美國球員是——特雷西·麥克格雷迪。在賽季前的一次更衣室采訪結束之後,麥克格雷迪指著高欣腳上穿的火箭隊配色的阿迪達斯球鞋,以自我表揚的口氣由衷地讚歎:“嘿,哥們兒,鞋不錯。”
年之前,誰能想到,阿裏納斯竟然會為姚明打工?誰能想到,阿裏納斯與麥克格雷迪會在CBA相遇?誰能想到,麥克格雷迪有可能在CBA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
所以,《轉身》隻是麥克格雷迪職業生涯故事的一部分,他的CBA故事,以及高欣的觀察、傾聽和記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