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 最後的結局竟是……(1 / 1)

風平浪靜。

交易發生的頭天,休斯敦火箭隊甚至在客場以127比99大勝安德魯·博古特和布蘭登·詹寧斯全都出戰的密  爾沃基雄鹿隊,止住了3連敗,繼續排在西部第八,而身體健康的凱文·馬丁的到來,相比於離去的T-Mac,顯然增強了即戰力。結果似乎是,持續了1年有餘的紛爭以達瑞爾·莫雷和裏克·阿德爾曼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不聽話的孩子,T-Mac,從大人那裏得到了應有的教訓。

但事情並沒有紙上描述的簡單。T-Mac的離開,不僅帶走了他在休斯敦的傳奇,也帶走了休斯敦球迷的心,更帶走了21世紀初的“姚氏火箭”。

這支火箭,在“後大夢時代”盡管曾經擁有過“史蒂夫·弗朗西斯+卡蒂諾·莫布利”這樣的後場組合,但從沒有真正崛起過,而自從“弗朗特權”在2002年的選秀大會上抽到姚明之後,他們就一直在圍繞姚明建隊。  無論如何,在沙奎爾·奧尼爾橫行的21世紀初,其實也是一個大個子極度匱乏的時代,誰擁有了一個優秀的大個子,誰就擁有了球場內外的控製權。有了姚明,火箭隊也得到了他們能和西部強大對手洛杉磯湖人隊抗衡的基石,隻要姚明能扛住“大鯊魚”,麻煩就解決一半。現在,全聯盟有望隻依靠1名球員就把“麻煩”解決一半的球員,隻有火箭隊。

所以,他們想盡一切手段留住姚明。

2003年,傑夫·範甘迪接任魯迪·湯姆賈諾維奇擔任主教練,弗朗西斯的快速打法與範甘迪格格不入,火箭隊不得不犧牲弗朗西斯、莫布利、凱文·卡托從奧蘭多換來了T-Mac、居旺·霍華德、蓋因斯。範甘迪一直主張姚明作為進攻核心,半場進攻,逐漸成為休斯敦的主旋律,而T-Mac的到來和姚明內外互補,相得益彰。這不禁令人聯想到了“大夢+滑翔機”時代。

與之前的弗朗西斯甚至聯盟裏其他的許多砍分高手不同的是,T-Mac不需要快節奏,一樣可以在半場進攻中尋覓進攻機會,吸引外線防守,給姚明製造進攻空間。在範甘迪率領下的“姚麥組合”兩次殺進季後賽,盡管均首輪告負,但都打了7場(甚至,在非著名裁判蒂姆·多納希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之後,有證明顯示,被達拉斯小牛隊大翻盤的係列賽應該是冤枉了T-Mac以及他和姚明率領的隊伍。盡管多納希最終獲刑,但比賽結果無法改變,至今,T-Mac依然頭戴著無法逾越季後賽首輪的黑帽子。)。

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令老板滿意,“範禿”被萊斯利·亞曆山大炒了魷魚,但是,他為“姚麥組合”所打造的防守體係,一直讓火箭隊在防守端位列聯盟前茅;姚明也在範甘迪的調教下身體逐漸強壯,成為一名經典的半場進攻中的站樁式中鋒。

當裏克·阿德爾曼接手火箭隊的時候,他發現,範甘迪建立的體係與自己的格格不入,在普林斯頓體係裏,他希望姚明就像他之前執教過的弗拉德·迪瓦茨那樣拉到外線投籃,希望拉菲爾·阿爾斯通的投籃像能邁克·畢比一樣靠譜,希望全隊的進攻能像薩克拉門托國王隊一樣收放自如。但是,他也發現了好的一麵:自己從未創造出來的防守,倒是範甘迪的遺產讓阿德爾曼的球隊在防守端受益匪淺。不過,他依然總是希望火箭隊能找回當年國王隊的影子,希望火箭隊能夠提速,可是,打了多年半場進攻的“姚麥組合”已經快不起來了,但,已在聯盟裏立住陣腳的“姚麥組合”又是他不得不使用的進攻核心。

2008—2009賽季,休斯敦火箭隊意外地殺入季後賽第2輪,反而讓裏克·阿德爾曼看到了希望:沒有T-Mac,休斯敦火箭隊反而更像曾經的那支薩克拉門托國王隊,也能取得成功。而當T-Mac最終選擇離開,火箭隊依然是一支能夠競爭季後賽資格的球隊,同時姚明賽季報銷時,他也加快了改造步伐。

2009—2010賽季火箭隊最終的成績是42勝40負,提前7場便失去了季後賽資格。但這個賽季的休斯敦火箭隊,已經被所有人認為是“休斯敦國王隊”,徹底跑轟,好的一麵是捧紅了阿隆·布魯克斯,凱文·馬丁也保住了良好數據,兩人組成非著名組合“排骨後場”,也叫“布丁組合”。場麵上說得過去,主教練保住了帥位。

但當姚明重返球場時,卻發現自己難以跟上隊友們的快節奏,因為,24分鍾的上場時限以及不打“背靠背”,相比於之前對待T-Mac時的態度,已經是裏克·阿德爾曼相當……相當客氣的做法了。“當姚明上場時我們可以打半場進攻,當姚明不在時我們立刻轉為快速進攻。”火箭隊當時的中鋒教練傑克·西格瑪如此解釋。

老實的姚明,和當初的T-Mac一樣,也隻得讓自己盡快融入全新的戰術體係中去。但,最後的結局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