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5日。
夏洛特。
夏洛特大競技場。
NBA選秀大會。
總第9順位:特雷西·麥克格雷迪。
1950年開始有了正式的NBA,選秀地點不固定,時間大約是每年的4月份;從1954年起,地點基本固定在了位於紐約第5大道的NBA總部,隨著球隊的增多和賽程的拉長,時間從4月到5月、6月;從1992年起,又開始了一段時間的輪流坐莊,波特蘭、奧本山(在當地,底特律是韋恩縣的縣治;奧本山則屬於北邊的奧克蘭縣,屬於底特律大區,充其量也就算是底特律的郊區而已)、印第安納波利斯、多倫多、東盧瑟福德、夏洛特——哦,就是在夏洛特,1997年6月25日——當時的黃蜂隊的主場。
No.1,蒂姆·鄧肯。
No.2,基斯·範霍恩。
No.3,昌西·比盧普斯。
No.9,特雷西·麥克格雷迪……這兒,不是結束,甚至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停頓語氣,後麵還有48個名字呢(總共選了57名新秀),程序性地與NBA總裁握手、擺POSE、合影,但說實話,大衛·斯特恩很可能沒太注意這個高高瘦瘦的孩子。那年,不對,那之前的好多年,人們就像在2003年關注勒布朗·詹姆斯那樣,萬千雙眼睛都在關注蒂姆·鄧肯。有第2個關注點嗎?
有。但,倒不是因為基斯·範霍恩的球打得怎麼好,或者身體怎麼強壯,而是因為球場上會多一道白色風景,好賣球票啊(信不信由你,反正,當時的圈內圈外都是這麼認為的)。
1997年6月25日開始。
截止至2000年8月3日。
多倫多猛龍隊。
常規賽出戰192場,首發63場。
季後賽:0勝。
1997年的多倫倫猛龍隊:已經確立起了江湖地位的1995年的7號新秀達蒙·斯塔德邁爾,1996年的2號新秀馬庫斯·坎比,在扣籃大賽上光芒四射的道格·克裏斯蒂,半神半人的文斯·卡特……後來,“小飛鼠”走了並且成了波特蘭開拓者隊崛起的核心人物,來的昌西·比盧普斯又走了,對年輕人輔之以兩名內線老將:查爾斯·奧克利和安東尼奧·戴維斯。
你有沒有覺得,和2008年夏天,帶著凱文·杜蘭特、傑夫·格林以及兩名內線尼克·科利森、克裏斯·韋爾考克斯的西雅圖的班底,然後,先後通過選秀得到拉塞爾·韋斯特布魯克、詹姆斯·哈登、塞爾吉·伊巴卡,通過交易得肯德裏克·帕金斯、薩博·塞弗洛薩的俄克拉荷馬雷霆隊一模一樣?
2000年8月3日開始。
截止至2004年6月29日。
奧蘭多魔術隊。
常規賽出戰295場,首發294場。
季後賽:首輪第7場。
從現在看,“大胡子”事實上已經接替了T—Mac在“航天城”的位置,不過,無論是發展潛力還是已有成就都無法與前輩相比。為什麼要離開俄克拉荷馬城呢,也許隻會比韋斯特布魯克少拿1美元?不,不不不,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身份與地位的問題——可以屈身於KD之下,但怎麼也不能屈身於“韋少”之下啊。
在多倫多,準確地說,在多倫多猛龍隊於1999—2000賽季打進季後賽後,類似的事情也在T—Mac身上發生了。
他的表哥,文斯·卡特,1998年的夏天以5號新秀的身份進入NBA時並不那麼顯眼,所以當即被金州勇士隊送走了,換到手的是4號新秀安托萬·賈米森。但在新秀年,他展現的不僅僅是扣籃功夫,而且還有不可阻擋的得分能力。這下,可好,不僅是T—Mac,甚至是所有的隊友都被他遮擋了。好吧,兄弟有反目的時候,盡管先占了碼頭,但畢竟年紀小些,而且,高中生這樣的身份,在成為巨星之前總是一種負擔。走吧,到奧蘭多去吧。
那時候的奧蘭多可是個熱鬧之地,在清空薪金空間之後,道格·裏弗斯率領一幫烏合之眾打出了好成績,也贏得了1999—2000賽季的“最佳教練”的稱號。而且,商量好了的,格蘭特·希爾——對了,沒錯,就是那個被稱之為“喬丹接班人”的風度翩翩的格蘭特·希爾一起去組成一個夢幻般的“迪斯尼後場”(順便說一句,在喬丹退役後,NBA的“夢幻後場”沒有消失,反而愈多,隻是沒有奪得總冠軍而已。)。
2004年6月29日開始。
截止至2008年8月4日。
休斯敦火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