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擴軍再次開始了,盡管愛爾蘭為了防備英國人從海上進攻,不得不在沿海地區保留了五十萬以上的精銳部隊,但還是將近七十萬步兵送到了葡萄牙。配合著葡萄牙的兩百萬大軍,同盟國集團竟然在比利牛斯山脈打起了反擊戰,逼得法國沃邦元帥連敗了兩場,不得不向國內求援。
對於同盟國集團如打了雞血般的反撲,路易十四也非常頭疼,他不得不在已經趨於枯竭的國內人力資源中,再次開展新的征兵工作,盡量給前線輸送更多的炮灰。
協約各國都開始了竭澤而漁式的大征兵,希望能在自己垮掉之前,搶先壓垮敵人取得最後的勝利,再依靠戰利品反哺國內經濟。然而各國元首也都很清楚,陸上打得再激烈,最後的勝負手卻在海上。
在英法荷三國的全力支持下,其海軍強國的深厚底蘊被發揮出來,新式鐵甲艦不斷下水海試並編入軍隊,讓協約國聯合海軍的實力日益壯大。
兩個月之後,盧塞樂上將接到了最後一艘黑太子號鐵甲艦入役英國皇家海軍的消息。這是盧塞樂上將期待已久的消息,他立刻命令協約國聯合艦隊在斯卡帕灣海軍錨地集結,準備對裏斯本發起進攻。
盧塞樂上將非常清楚,裏斯本是葡萄牙王國的首都,也是其精華所在。若摧毀了裏斯本,將極大打擊葡萄牙人的抵抗意誌,間接的幫助沃邦元帥。如果法國能借此徹底擊敗葡萄牙王國,聯軍在西線的壓力將徹底消失,這對陸戰結果將有轉折性的意義。
新漢帝國當然也很清楚這個結果,所以隻要聯合艦隊襲擊裏斯本,新漢海軍就不得不救援。這便是攻敵所必救,也是盧塞樂上將要逼著新漢海軍發起海上決戰的方式。
對於海上決戰,林升上將早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的,當得知協約國聯合艦隊已經集結斯卡帕灣錨地,準備進攻裏斯本的時候,新漢海軍大西洋艦隊也紛紛從各個港口起航,向著葡萄牙海岸線集結而來。一場世界上從未有過的鐵甲艦大海戰,即將拉開序幕。
黃帝紀元4405年,西曆1707年5月12日,法國海軍上將盧塞樂率領的協約國聯合艦隊起航,向西衝向了葡萄牙王國的首都裏斯本。
這是一支在歐洲曆史上也從未出現過的超級艦隊,是來自於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甚至是教皇國的龐大聯合艦隊,一百年前西班牙人建立的無敵艦隊與它比起來也隻是個小弟弟而已。
不說成為艦隊絕對核心主力的五十一艘船腰炮房式鐵甲艦,就算那些風帆戰艦同樣令人驚詫。其中包括二十一艘一等戰列艦,四十四艘二等戰列艦和一百七十一艘三等戰列艦。
如果不是數量太多難以指揮作戰,協約國甚至還能湊出五百艘以上的戰艦,盡管那些都是四級以下的戰艦,卻也有一定的戰鬥力。可以說這支艦隊集中了整個協約國集團的全部海軍精華,兵源人數超過了七萬人,海軍上將就有三個,準將以上軍銜的更是多達兩百人。
如果這支艦隊被擊敗,協約國海軍基本上就可以投降了。不過盧塞樂上將並不這麼想,在他看來這樣一支龐大艦隊是無可匹敵的,是無法戰勝的存在,隻要自己不犯大錯誤,新漢海軍將沒有任何取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