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養生概論(1 / 3)

1養生的涵義

養生又稱攝生、養性。養生二字的含義是什麼?現代一般解釋為“保養生命”。這樣解釋並無不可,但如果將保養理解為“保護”(往往這樣理解)就值得商榷了。養,有鞠養、培育之意;生,可解釋為生命,也可解釋為“生機”,即活力、生命力。將養生解釋為“養育生機”、“培養生機”,看來更為貼切,更寓積極含意,更符合養生的精神實質。事實上,養生並不僅是消極地“保護生命”,更是積極地培育人的勃勃生機。養生強調“防傷”,但“防”並不隻是“避開”,還包括“強身”,以增加抗拒傷害的能力,這是積極的。保護和培育生機,才是養生的真正意義。養生學說從東周時期奠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但養生學的定義,至今還沒有確切的說法。現今,人們對養生學至少應有這樣的認識:養生學是中醫的組成部分,是中醫學關於人類如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以獲得健康長壽的學科,它主要研究個人如何通過自我修養、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適當進行形體鍛煉和藥餌調攝以達到健康長壽之目標。養生學是中醫學的組成部分,是中醫關於“治未病”的學說。然而,先秦眾多的思想家如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等,都很重視養生,對養生都有精辟的論述,這些論述,為養生學的奠基確實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此外,東漢末年道教建立之後,道士們為追求成仙長生,提出了一係列道功道術,其中也包括養生術,眾多的道教著名人物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司馬承禎等,也都對養生學作出了傑出貢獻。正因為如此,使得後來的人們對養生學是中醫學的一部分的問題產生了疑問。我們知道,健康長壽是人人關心的事情,思想家、學者、文化人、科學家、宗教界人士關心和研究養生問題,是很自然的事,但對養生作出全麵論述的還是醫家。醫家汲取了諸子百家,包括道教、佛教研究養生的成果,係統全麵地研究了養生問題,建立了養生學,使養生學成為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養生學是一門以健康長壽為研究目標的學科,但它研究的範圍僅局限於個人行為,研究個人如何通過自我修養,合理安排好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休逸,並進行適當的鍛煉和藥餌調養,以達到預防疾病、延緩衰老、獲取健康長壽的目標。也就是說,養生學研究的是供個人采用的健康長壽方法。

2養生的基本原理

人人都希望健康長壽。人到底能活到多少歲?長壽的極限是多少歲?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據我國古書《神仙傳》中記載,有個叫彭祖的人活了746歲,號稱800歲。這當然隻是傳說而已,不是實事,難以置信。嵇康提出了上壽為120歲的見解。《內經》說善於養生的人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認為人的正常壽命是“百歲”。所謂百歲,也是個約數,是“百多歲”的意思,王冰注解“百歲”為120歲。可見養生家認為人的壽命應到百餘歲。這樣的見解是從實際中來的,也是科學的。據我國1982年全國人口調查統計,百歲老人為3765人,每百萬人中占31人;其中120歲以上者為36人,占百歲老人的09%。科學家進行生物學研究後提供的推算,也估計人類壽命能活到100多歲。如根據哺乳動物壽命和生長期的關係推算[25×(5~7)]為125~175歲;根據成熟期與壽命的關係推算[14×(8、10)]為112~140歲;根據肺部纖維細胞分裂與增殖規律推算為110歲。而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活到百歲,原因何在?養生家認為,人不能盡終天年,是遭受各種各樣的傷害導致疾病和早衰的結果。善於養生的人才能活到百歲,不善於養生的人就活不到百歲。中醫經典《內經》中說:“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話明確地指出了生活放蕩必然早衰。客觀世界對人的傷害和人的自我損害是時刻存在的,經常作用於人體,造成疾病,促進衰老,以致折壽。人們隻有掌握了損害和防止損害的規律,並采取積極措施防止遭受損害,才能獲得自然賦予的正常壽命。要長壽必須養生,要養生必須防傷。防傷,是養生的基本原理。所謂“傷”,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不單是指立即感覺得出的直接損害,它包括所有作用於人體,並能造成或直接、或間接、或顯著、或細微的各種傷害,包括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生活因素、精神因素等。天有風寒暑濕燥熱,人有喜怒憂思悲驚恐及飲食男女之欲,這是客觀存在,是正常現象。這些因素可以傷人,也可以不傷人。是否傷人,關鍵在人。如果能采取適當的措施避免其傷害,化解其傷害,或提高自身抗拒其傷害的能力,那麼,就能將遭受的傷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最終獲得健康長壽。所以防傷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避免傷害,另一方麵是加強自身,增強自身抗拒傷害的能力。防傷必須謹慎小心。養生家葛洪說:“夫損之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而忽盡矣。益之者,如禾苗之播植,莫之覺而忽茂矣。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可以就大,積一可以至億也。若能愛之於微,成之於著,則幾乎知道矣。”人體受損,就像燈油消耗一樣,人體受益,就像禾苗生長一樣,都是看不見的,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故養生必須懂得“聚小就大,積一成萬”的道理。細小的損傷是大量的,是不易被覺察的,也是最具危害性的。比如某些不良的習慣與嗜好,一次、一日,其損害之微小是表現不出來的,眼前無害,就不引起誓惕,習以為常,等到損害明顯形成了,後悔也已晚了。強身是防傷的積極措施。傷害因素作用於人體,造成人體的損害,其損害程度取決於傷害因素的強度和人體抗拒損害的能力。比如外邪侵入,必須通過“正氣虛弱”這一因素起作用,正氣不虛,邪氣是難以侵入的。養生方法不出二途,一是避害,二是求益。強身即是求益。求益的方法,主要是神形鍛煉和藥餌補養。

3養生的基本內容

養生必須神形並養。神指精神活動和生命力;形指形體,包括精血、髒腑、經絡、筋骨、皮肉、毛發等。形與神是個整體,密不可分。“形持神以立,神須形以存。”神依附於形體而存在,形是神存在的物質基礎,沒有形體,不存精神。形也要依靠神才能保持。沒有神的形體會腐爛敗散而消失。養生必須神形並養,做到“形與神俱”,“形體不蔽”,“精神不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至於養神養形的方法,養生家強調“靜以養神,動以養形”。養神強調一個“靜”字,精神要安靜,恬淡虛無。養形強調一個“動”字,要勞動形體,流暢氣血。從養生方法分析,養生的基本內容有心身修養、功法鍛煉、藥餌補養、卻病養病幾個方麵。1.心身修養包括精神修養,調控個人行為如飲食、起居、睡眠、性生活、環境居室衛生、個人衛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等。2.功法鍛煉通過調息、坐禪、按摩、導引等各種安靜精神、活動形體的方法,鍛煉形神,強壯形體。3藥餌補養進食各種具有補養髒腑、氣血的藥物與食物,以強壯形體。4.卻病養病包括患病之後對待疾病的態度、應當采取的措施以及不同疾病的合理調養方法等。

4養生必須貫徹終生

人們往往將養生看成是老年人或中老年人的事情,甚至將養生看成是一種養老措施,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誤解。老年人或中老年人對養生較為重視,現實生活中確實如此。人到老年,生理功能衰退,疾病增加,使之不得不注意保養以減少病痛。人到老年才注意養生,隋如古人所雲“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但畢竟羊已逃跑了,羊未逃之前補好,不是更好嗎!養生是一個終生過程,從胎兒期就應當開始。當然,在懂事以前,是不可能自己進行養生的,那是父母的事情。孔子論養生,是從發育期開始的。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的見解是有道理的,少年已有調控個人行為的能力,這時就應當開始養生了。養生家陶弘景說:“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陶氏看待養生著眼在壯年以前,從胎兒期就開始,是非常有見地的。陶氏所說的“長而滋味不足”,所謂“滋味’,是指膏粱厚味,即肥膩肉食和細糧。生命各個階段的養生各有不同要求。出生之前,父母的養生關係到胎氣的充實與否。中醫的胎養胎教,就是孕期中母親為了子女未來的健康和品性所應遵循的養生行為規範,說明古人對胎兒健康和孕婦養生的重視。嬰幼兒童時期的養生,首重飲食、冷暖、陽光。母乳喂養至關重要。“乳為血所化”,食母乳,能得到母親精血的滋養,不僅能營養形體,而且能增強抵抗力。給食不可過飽,饑後才可給食。不饑而強喂,則食積難化,損傷脾胃,重則發生疳積。注意防寒,但決不可穿著過暖,過暖使筋骨緩弱。俗語說: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要常見風日,多在戶外陽光下嬉戲活動,小兒才會健康活潑。閉門不出,如長在陰暗無光之地的花木,沒有生機,脆弱萎黃。不要怕孩子哭,啼哭有有利的一麵,能鍛煉肺活量,嬌生慣養的孩子往往不健壯。要多和孩子交談,以開發智力。少年壯年時期,是人生的興盛階段,養生要特別注意控製性欲。少年時期處於發育階段,雖然性器官已基本發育成熟,出現了性要求,但整個形體並未完全發育成熟。這一時期放縱性欲,必損害身體。所以孔子強調“戒在色”。必須避免早婚早孕,要防止染上手淫之類的不良習慣。壯年是形體生長發育的頂盛階段,精力最為旺盛,養生之戒,孔子提出“戒在鬥”。鬥,不隻是打鬥,還包括心理、精神和事業上的爭鬥,鉤心鬥角。壯年是頂盛期,頂盛期也是轉折期,是成長的頂點,也是衰退的起點。這時期有精力鬥,有鬥的欲望。鬥的結果,是衰敗的加速,是衰退階段的提前到來。中老年時期,養生的重點是延緩衰老。人到了出現明顯的衰老特征,便進入了老年期。進入老年期的年齡,一般認為在60~65歲左右,但衰老是一個漸進過程,人過壯年,衰退過程就開始了,約在30歲以後,衰老現象便開始出現。也就是說,在壯年與老年之間,有一個移行期,即漸衰期。所謂中年期,就是這段時期吧。人到老年,以往不注意養生的人,就非得注意養生不可了。“亡羊而補牢”,不得不補。一向注意養生的人,就要將養生方法轉入“養老”的軌道。孔子論老年養生,認為“戒在得”。人到老年,體力衰退,但由於社會經驗的積累,雖然記憶力減退,但理解力反會增強,“老謀深算”,長於謀略。如果仍然誌在必得,勢必鉤心鬥角,一場惡戰。對體力衰退,氣血虛耗的老年人來說,仍然要處心積慮地去爭鬥,不異於“垂死掙紮”。

5養生必須掌握要領

人類處在自然和社會之中,又是“萬物之靈”,人們的生活內容十分豐富,與社會的接觸麵也十分廣泛,這使人類受到的損害必然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傷害的因素多,養生的方法隨之也多。每種養生方法都有其限定的作用,隻能預防某些特定的損害。養生如果顧此而不顧彼,也就是說,隻注意預防這一種損害,不注意預防另一種損害,是達不到良好的養生目標的。養生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全麵實行養生,才能獲得理想的養生效果。養生方法很多,怎樣才能做到不顧此失彼、掛一漏萬?隻有掌握了養生要領,才能做到全麵養生。要領是綱,是簡明而科學的概括。明朝的名醫萬全根據養生的精神實質作了這樣的概括:“養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動,曰法時,曰卻疾。夫寡欲者,謂堅忍其性也;慎動者,保定其氣也;法時者,謂和於陰陽也;卻疾者,慎醫藥也。”萬氏的概括很簡略,但也很全麵。四者之中,寡欲居於首位,這是關鍵,也是最難做到的。欲望人人都有,食欲與性欲,更是動物與人共有的本性,是生存的保證,沒有是不可想象的。人類的社會生活使人還具有動物所沒有的欲望,這就是名利。名利之欲有其積極的一麵,因為,名可以鼓勵人的上進心,錢可以讓人獲得必需的生活資料。欲望不可以沒有,但必須控製,不控製就會貪婪。貪食、貪色,使生活放蕩,傷脾傷氣,傷腎傷精血,其害無窮。貪名貪利,時時處心積慮,玩弄權術,吹捧奉承,鉤心鬥角,心無寧時,傷心傷神,損氣耗血,同樣危害不淺。反對貪婪,是養生的第一大內容。二是慎動。慎動不是不動,而是要動得適當。要動而不妄,勞動、運動、練功都要適度。養生家提倡的運動鍛煉不同於現代的體育競賽。競技運動的目的是奪金牌、破紀錄,養生運動的目的是強身健體,強調經常,而運動量要適中。三是法時。法時指的是適應自然,效法自然,避免自然因素的損害,根據自然規律安排生活和鍛煉,以便更好地培育生機,強身拒邪。四是卻疾。養生為了防病,但是沒有任何疾病的人恐怕是很難找到的,有了病如何祛除疾病不能不是爭取長壽的重要問題。所以卻病也是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卻病,最要緊的是對待醫藥的態度。對待醫藥必須謹慎,信,但不迷信。有病不亂投醫,不濫用醫藥。強調這點,在醫學發達、人民普遍享有醫療保健的今日更有其重要意義。當前有病亂投醫,不當用藥、過多用藥的情況還是相當普遍的,醫源性疾病不斷上升。用藥用得不對與過多,不僅會浪費藥物與金錢,而且會嚴重地損害人們的健康。另外,就醫選擇也很重要,不可亂投醫。庸醫殺人,這樣的事現在還是存在的。就醫不當,出了醫療事故還是容易被發覺的,而有的人,病情已被延誤還不知道,更令人遺憾。對醫藥也不應當迷信,醫藥不是對付疾病的唯一手段,也不能治好所有疾病。對付疾病要靠醫生、靠治療,還要靠自己,要樂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製定戰勝疾病的措施,耐心調養,盡量采用非藥物措施和保健措施。必須服藥時才服藥,可以不服就不服,可以少服就少服,因為藥物是有兩麵性的,多少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唐代名醫、養生家孫思邈說:“養生者當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擇醫,三失也。喜峻藥攻,四失也,信巫不信醫,五失也。”記住五失,你會獲益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