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計瞞天過海(1 / 1)

瞞天過海,《三十六計》“勝戰計”之一。原文是:“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大意是:防備得極周全,更容易麻痹大意;習以為常的事,常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極隱蔽的地方。公開暴露到極端,就成為最隱秘的潛藏了。其謀略在於示假隱真。在軍事上的運用主要是指人為地造成敵人的錯覺,乘機完成預定的任務。

曆史上,使用瞞天過海之計而戰勝敵人的例子很多。

三國時,孔融被敵軍包圍,處境危急。太史慈的母親對太史慈說:“你與孔融沒見過麵,可是在你不在家鄉的時候,他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十分殷勤,現在他有難,你應該去幫助他。”太史慈聽了母親的話,隨即步行到孔融府中,請求孔融讓他帶兵殺敵。孔融不聽,想等待外麵的援兵來解救,可是一直沒有人來,孔融想去求助於劉備,但城裏人已無法出去。太史慈主動請纓。孔融說:“現在敵軍包圍得很嚴密,大家都出不去,你的決心雖然很大,恐怕也難以成功。”太史慈說:“古人雲:士為知己者死。你善待我的母親,現在我應該為你赴湯蹈火,請不要阻攔我。”孔融隻好同意他的請求。

太史慈收拾好行裝,一切準備就緒,便趁著黎明,拿弓上馬,快速打開城門衝了出去。太史慈騎著馬來到城下的壕溝內,插好所拿的兩個靶子,然後走出壕溝射靶,射完後,徑直又進入城門。第二天早晨又這樣,敵兵有的站起,有的趴臥著。太史慈又插好靶,射完後又入城去了。第三天早晨又一如既往,包圍的敵人習以為常,就沒有理他。太史慈於是快馬加鞭直向包圍圈衝去。等到敵兵醒悟過來,太史慈已衝出包圍,回頭又射死好幾人,都是應弦而倒。敵兵害怕了,不再追趕。

太史慈終於見到劉備,對他說:“目前孔融有難,他又一向敬慕您的仁義,一直想依附於您,隻有您才能解救他,今天他派我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衝殺出來,請您發救兵吧!”劉備一聽,心中分外激動,說:“孔融知道這世上還有劉備啊,我必須救他。”當即提調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去救孔融。敵軍聽說救兵來到,趕緊撤掉包圍逃走。

隋文帝奪了帝位後,欲平定江南,遍訪可受重任者。高穎向隋文帝推薦賀若弼,認為他是文武全才。於是隋文帝拜賀若弼為吳州總管,委任平陳事宜。賀若弼獻上平陳七策:一是在廣陵屯兵一萬,輪番代換。開始陳國見廣陵設兵,加強戒備,後習以為常,至大軍伐陳時,仍不懷疑。二是常派兵沿長江圍獵,人馬喧噪,所以當大軍臨江,陳國還以為隋兵又在圍獵呢。三是用老馬換取陳國的許多船隻藏起來,還買破船五六十艘放於溝渠中。陳國偵探還以為隋國內無船,無法派大軍渡江。四是在揚子津種許多蘆葦和荻,用以掩蓋船隻,到大軍將渡長江時,船隻可從溝渠中立即駛到長江。五是把戰船塗成黃色,與枯萎的荻顏色相同,使陳兵不致於事先察覺。六是先攻取京口糧倉,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白土岡,置兵於死地,故可一戰而勝。七是兵以義舉,救陳國百姓於水火之中,由皇上頒發敕令,大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並對此加強宣傳,以贏得陳國民心。文帝覽後非常滿意,令賀若弼按此作平陳準備。

陳國自從陳霸先稱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市)以來,傳至第五代陳叔寶,即陳後主,他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給了隋朝以可乘之機。

公元589年,隋朝大將賀若弼和韓擒虎分兵兩路進攻建康。賀若弼軍在長江下遊江邊駐紮。他曾多次組織沿江部隊調防,並且每一次調防的時候,在曆陽(今安徽和縣)集中,大肆張揚,命令三軍集合,廣列旗幟,遍張帳幕,以迷惑陳軍。陳軍起初認為賀若弼這樣行動,必定會大舉進攻,便立即集結部隊,準備迎戰。可他們忙碌了好一陣之後,發現隋軍隻是調防而已,並不打算出擊,便立即撤回已集結起來的迎戰部隊。

賀若弼屢屢調防,如此三番五次,不露一點進攻的跡象。陳軍看到敵軍隻打雷不下雨,習慣了,就漸漸鬆懈下來,不再提防。

賀若弼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乘機指揮大軍突然渡江南攻,蒙在鼓裏的陳軍猝不及防,被隋軍一舉攻取了南徐州一帶(今江蘇省鎮江市周圍)。緊接著賀若弼從京口進攻,與從采石磯進攻的韓擒虎所部會師建康。

陳後主和貴妃張麗華躲在景陽殿後的枯井裏,雙雙被俘,陳國便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