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格塑造——馬加爵案件的心理學思考》一書付梓出版之前,作者衛異、左振瑛請我為其作序,我欣然命筆以遂其願。

馬加爵故意殺人案發生,四位大學生被殺害之後,共和國發出了A級通緝令,全國震驚。隨著一聲槍響,馬加爵被執行死刑,馬加爵案件也已塵埃落定。但是,馬加爵故意殺人案所引起的理論思考,卻未能劃上句號。有識之士從不同角度,對馬加爵現象進行反思和探討。本書正是研究馬加爵現象的一個成果。

我國高校在改革開放以來,一再擴招,使更多的高中畢業生有了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學校作為繼承民族文化傳統,推進社會變革的載體,它使來自不同階層的子弟,獲得了將法律上人人平等的權利變為現實的條件。就此而言,馬加爵是幸運的,他順利考入了國家重點大學——雲南大學。但馬加爵又是失敗者,他因為殺害四位同學而被判處死刑。這既是馬加爵個人的失敗,也應當認為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失敗。現在我們應當探索一條避免馬加爵現象重新出現的道路。衛異、左振瑛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青少年人格塑造》一書,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人格塑造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他們提出未來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取決於人才競爭優勢,而人才競爭優勢,歸根結底取決於人才的人格優勢。馬加爵在初中階段,曾獲全國初中物理奧林匹克大賽二等獎,並以優異成績考入雲南大學,擔任班學習委員。馬加爵的知識結構,足以使他在專業方麵勝任未來的工作,但人格的某種缺欠,卻使他倒在了共和國法警的槍下。

《青少年人格塑造》一書,追尋馬加爵心理成長過程,又不止於此,而是擴展開來,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要素,人格養成的途徑,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探討。

馬加爵之所以淪落為人所不齒的殺人犯,通常認為源於家庭貧窮,但本書作者指出,馬加爵所走過的道路證明,他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與家庭貧窮有關,但決定的因素是心理素質不適宜承擔社會挑戰所形成的壓力。實際上馬加爵經濟上的貧窮與精神上的富有、福奢並存,自卑與自負同在。他的父母節衣縮食,培養他們所疼愛的兒子馬加爵,他因學習成績優異備受家長、老師和鄉親們的推崇。他因考入重點大學倍感榮耀,而其物質條件和心理準備,確實不能保證他在大學生中間入群。從而形成了他內向、不善處理人際關係的人格特征,以至於因為在打牌過程中與同學發生口角,因為同學講“沒想到你連玩牌都玩假,你為人太差,龔博過生日都不請你”這樣一句話而萌生殺機。最後使他走上不歸路的決定因素是他的人格特征。

本書從分析馬加爵人格特征入手,但是它起於斯而不止於斯。

作者確實分析了作為窮孩子的馬加爵的人格特征,但其立意不隻是要提出窮學生與富學生的心理結構和心理特征的問題,而是要在青少年人格所必需的全麵的心理準備的層麵,探尋其心理衝突演變的規律。

作者在本書中發出了我國青少年人格亞健康情況堪憂的警告,提出了優化環境,設立心理治療機構,培養心理醫生的建議,以有利於造就一代又一代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向上的優秀接班人。作者認為青少年看心理醫生應當形成一種時尚。在西方某些國家有問題找心理醫生,表明其會生活,受到社會推崇。而在我國,誰去看心理醫生會被認為不是瘋子就是傻子。我們必須扭轉對心理醫生、心理治療所形成的傳統觀念,使廣大的青少年從心理醫生那裏得到更多的關懷。我們黨和國家對青少年的培養一向非常重視,為此,下發過多份文件,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本書將有利於將黨和國家對青少年的關懷落到實處。

《青少年人格塑造》一書,通過分析馬加爵個案,係統地介紹了青少年心理特征、人格特點以及形成健全人格所必需的主、客觀條件,對所有青少年的家長和青少年工作者都會有所啟迪。無論國家還是每個家庭,在為孩子製訂知識和品德培養計劃的同時,都要為其製訂人格培養計劃,以便在承認孩子天賦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相互認同而形成適合於時代要求,有助於孩子開拓進取的人格,而本書一定會為大家提供有益的幫助。

裴廣川

2004年8月31日

於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