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PCR技術被大力發展和應用,許多PCR改良方法相繼出現,PCR相關技術發展很快,這些PCR改良方法主要與臨床診斷和應用有關,目前常用的幾種PCR技術主要有巢式PCR、多重PCR、增效PCR和不對稱PCR等。
一、巢式PCR
有時由於擴增模板含量太低,為了提高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可采用巢式PCR(Nested PCR,nPCR或N-PCR)。nPCR是PCR改良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nPCR能夠極大地增加PCR擴增反應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這種高敏感性和高特異性是通過第二對引物(內引物)與由第一對引物(外引物)在第一輪擴增中產生的靶DNA內的序列進行退火雜交後進行的第二輪擴增而達到的。對應的序列在模板外側的引物,稱外引物(Outer-primer),互補序列在同一模板的外引物的內側引物,稱內引物(Inter-primer),即外引物擴增產物較長,含有內引物擴增的靶序列,這樣經過兩次PCR放大,可將單拷貝的目的DNA片段檢出。
nPCR優點:①克服了單次擴增“平台期效應”的限製,使擴增倍數提高,從而極大地提高了PCR擴增的敏感性;②由於模板和引物的改變,降低了非特異性反應連續放大進行的可能性,保證了反應的特異性;③內側引物擴增的模板是外側引物擴增的產物,第二階段反應能否進行,也是對第一階段反應正確性的鑒定,因此可以保證整個反應的準確性及可行性。
nPCR的缺點:進行二次PCR擴增引起交叉汙染的幾率大。為了克服此缺點,可采用同一反應管中巢式PCR(one-tube nested PCR),主要利用內外引物tm值不同。外引物tm高,內引物tm低,PCR反應開始的若幹輪循環采用較高的退火溫度,內引物由於tm值低,高溫下無法與模板結合不能延伸,而外引物可與模板退火延伸,再采用較低的退火溫度進行後麵的循環,內引物則可與模板退火延伸,這樣實際上進行了二次擴增,但隻進行一次操作,可減少交叉汙染的機會。
在典型的nPCR擴增方法中,第一輪PCR擴增使用外引物擴增15~30個循環;然後將第一輪擴增產物轉移至一個新的反應管內,使用一對內引物進行第二輪擴增反應,第二輪擴增一般為15~30個循環,最後用凝膠電泳鑒定擴增產物。nPCR常用於檢測低拷貝的病原體及某些細菌。
二、逆轉錄PCR
自從1987年Powell等報道了mRNA的逆轉錄並對所合成的cDNA進行PCR擴增以後,逆轉錄PCR(RT-PCR)已經作為一種快速、敏感和特異性的技術被廣泛地用作檢測癌細胞、遺傳疾病和許多不同病原體的實驗室檢測方法,為疾病的診斷、疾病的進程、疾病愈後的判斷以及藥物的療效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目前,RT-PCR在我國臨床分子診斷中主要用於RNA病毒的檢測。有些病毒基因組隻以RNA形式存在,而且在它們的病毒複製周期中不經過RNA逆轉錄至DNA的過程,因此檢測病毒的RNA可以診斷由這類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傳染病。另外,RNA的檢測也可以應用到鑒定含有數千個mRNA或rRNA分子的較高級微生物,如細菌和真菌。
從RNA逆轉錄至cDNA需要逆轉錄酶,然而這些酶不耐高溫,在42℃以上容易失活,並由於單鏈模板RNA易形成穩定的二級結構,以使RNA逆轉錄成為cDNA的效率變化很大。逆轉錄的最低效率隻有5%,因此逆轉錄酶的低效率是影響特異性檢測RNA靶序列的一個大障礙。1994年,已經上市的重組Tth DNA聚合酶(rTth酶)能夠同時進行逆轉錄和PCR擴增。在cDNA合成之前,高溫破壞mRNA二級結構的穩定性,使熱穩定性酶如rTth酶增加了RT-PCR檢測的敏感性而產生極其有效的逆轉錄。高溫也能夠增加逆轉錄的特異性,在高溫下隻有特異性引物與靶mRNA退火雜交。使用具有逆轉錄和DNA擴增兩種功能的酶,可以避免cDNA的轉移和降低汙染的可能性,簡化了操作過程。
三、多重PCR
普通PCR由一對引物擴增,隻產生一個特異的DNA片段。許多情況下,欲檢測的基因十分龐大,可達上千個kb,這些基因常常多處發生突變或缺失,而且這些改變相距數十至數百個kb,超過PCR擴增DNA片段的長度,欲檢測整個基因的異常改變,采用一般PCR需分段進行多次擴增,費時費力,采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則可克服上述問題。多重PCR就是首先設計合成位於多個缺失好發區域兩側的引物,每對引物之間核苷酸長度盡量不同,以使擴增後電泳分析時有各自的條帶位置,然後將多對引物加入反應體係,進行常規PCR擴增,30~40個循環後,對PCR產物進行電泳檢測。如果基因某一區段缺失,則相應的電泳圖譜上此區段PCR擴增產物長度變短或片段消失,從而發現基因異常。多重PCR具有靈敏、快速的特點,特別適用於檢測單拷貝基因缺失、重排、插入等異常改變,其結果與Southern雜交結果同樣可靠,且多重PCR尚可檢測小片段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