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1 / 3)

一、生物芯片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檢測中的應用

(一)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

20世紀80年代後期,rBGHBST(Recombinant Bovine Growth HormoneBovine Somatotropm)的發展開始引起了人們對遺傳工程食品廣泛的關注。隨著轉基因技術作物食品的商品化生產,食品安全性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傳統的毒理學食品安全評價方法已不能完全適用於轉基因技術食品。1990年召開的第一屆FAOWHO聯合專家谘詢會議在安全性評估方麵邁出了第一步。會議首次回顧了食品生產加工中生物技術的地位,討論了來源於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各類食品。在對每一類食品討論時,詳細考慮了在進行生物技術食品安全評價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問題。最後,會議提出了生物技術添加劑和食品的安全評價策略,建議安全評價策略應基於被評價食品成分的分子、生物和化學的特征,並基於以上方麵的考慮來決定對該食品進行傳統毒理評價的必要性和範圍。會議明確闡述“轉基因食品及食品成分的安全評價策略是基於產品被加工過程的充分了解,以及產品本身的詳細特征描述。”對於有關毒理評價方麵,會議認為“經典毒理實驗在整個食品的安全評價方麵可以有限度的應用……。即使對於一直使用這些評價程序的食品,也有必要重新回顧,以期開發出更新的安全評價途徑”。1993年,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提出了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原則——“實質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則,即如果某個新食品或食品成分與現有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大體等同,那麼它們是同等安全的。1996年第二屆FAOWHO聯合谘詢會議重申了1990年谘詢會議的總建議,強調建立一個全麵完善的食品法規對於保護人類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各國政府應確保這類法規與不斷發展的新技術相適應。目前,根據OECD的實質等同性原則,各國及國際機構均在積極製定相應的條例,以便在促進生物技術發展的同時,保障環境安全及人類健康。

基因工程是否可能改變食品既有的營養成分或增加過敏源、毒素,長期食用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究竟是什麼樣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仍是一個未知數。包括是否會導致人體本來的吸收功能遭受破壞,改變荷爾蒙正常分泌,增加基因突變的幾率,或改變代謝途徑,產生食物過敏或免疫係統被破壞的可能,人們疑慮重重。

事實上,人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基因改造可能製造出一些無法預測的異種或新病毒、病原,以致引發未來疾病診斷治療上的困難度,然而這卻不是短期安全性評估所能預見的。

人們最為關心的是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是否安全,轉基因食品與市場銷售的常規食品相比較,有無不安全的成分,這樣就需對其主要營養成分、微量營養成分、抗養因子的變化、有無毒性物質、有無過敏性蛋白以及轉入基因的穩定性和插入突變等進檢測,重點是檢測其特定差異。此外一個比較集中的問題是對轉基因產品標記基因的安全性評價。盡管國際社會認為大部分常用的標記基因是安全的,但仍有一部分標記基的安全性未能肯定。並且所謂可安全使用的標記基因,僅指基因本身,並不包括啟動終止子、基因多效性及其他多種可能的次生效應。次生效應可因插入位點不同而異,而迄今為止,人類尚無法預測基因的插入位點和準確做到基因的定點整合。因此,有關標記基因的安全性也是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中一個重要的方麵。

關於食品和食品成分安全性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轉基因食品中基因修飾導致的“新”基因產物的營養學評價(如營養促進或缺乏、抗營養因子的改變)、毒理學評價(如免疫毒性、神經毒性、致癌性或繁殖毒性)以及過敏效應(是否為過敏原);②由於新基因編碼過程造成現有基因產物水平的改變;③新基因或已有基因產物水平發生改變後,對作物新陳代謝效應的間接影響,如導致新成分或已存在成分量的改變;④基因改變可能導致突變,例如:基因編碼或控製序列被中斷,或沉默基因被激活而產生新的成分,或使現有成分的含量發生改變;⑤轉基因食品和食品成分攝入後,基因轉移到胃腸道微生物引起的後果;⑥遺傳工程體的生活史及插入基因的穩定性。